罗钦顺与江户初期朱子学者的理学思想比较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罗钦顺思想传入日本概况 | 第11-17页 |
2.1 罗钦顺生平及其思想 | 第11-12页 |
2.2 罗钦顺思想传入日本 | 第12-13页 |
2.3 罗钦顺思想对日本朱子学者的影响 | 第13-17页 |
2.3.1 藤原惺窝 | 第13-14页 |
2.3.2 林罗山 | 第14页 |
2.3.3 贝原益轩 | 第14-15页 |
2.3.4 伊藤仁斋 | 第15-17页 |
第三章 罗钦顺与江户初期朱子学者理气论比较 | 第17-21页 |
3.1 理与气何为本 | 第17-18页 |
3.2 理气关系 | 第18-19页 |
3.3 理一分殊与气一分殊 | 第19-21页 |
第四章 罗钦顺与江户初期朱子学者心性论比较 | 第21-26页 |
4.1 对心性的认识 | 第21-23页 |
4.1.1 心性关系 | 第21-22页 |
4.1.2 "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 | 第22-23页 |
4.2 "人心"与"道心" | 第23-24页 |
4.3 "天理"与"人欲" | 第24-26页 |
第五章 罗钦顺与江户初期朱子学者致知论比较 | 第26-30页 |
5.1 格物的目的 | 第26-27页 |
5.2 "致"的修养方法论 | 第27-28页 |
5.3 "知"与"行" | 第28-3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30-32页 |
6.1 罗钦顺与贝原益轩、伊藤仁斋思想异同 | 第30-31页 |
6.2 造成三人思想异同的原因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