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2 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与应用 | 第12-16页 |
1.2.1 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点 | 第12-13页 |
1.2.2 微生物农药的特性及枯草芽孢杆菌在微生物农药上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3 国外枯草芽孢杆菌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4 国内枯草芽孢杆菌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2.5 枯草芽孢杆菌在微生物农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3 沼液的利用 | 第16-19页 |
1.3.1 沼液利用的现状 | 第16-17页 |
1.3.2 沼液作为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功能 | 第17-18页 |
1.3.3 沼液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3.4 沼液利用的重要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 菌种 | 第21页 |
2.1.2 培养基 | 第21页 |
2.1.3 菌剂载体与保护剂 | 第21-22页 |
2.1.4 供试药品 | 第22页 |
2.1.5 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2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3-28页 |
2.2.1 细菌高峰期时间 | 第23-24页 |
2.2.2 细菌总数 | 第24页 |
2.2.3 芽孢形成率 | 第24-25页 |
2.2.4 沼液中总氮 | 第25-26页 |
2.2.5 沼液中总固体含量 | 第26页 |
2.2.6 pH值 | 第26-27页 |
2.2.7 沼液中金属离子 | 第27页 |
2.2.8 各种载体吸附力 | 第27-28页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3 试验方案与设计 | 第29-31页 |
3.1 菌种活化 | 第29页 |
3.2 沼液产孢培养基成分优化单因素试验 | 第29-30页 |
3.3 沼液产孢培养基成分优化试验 | 第30页 |
3.4 沼液营养成分及金属离子含量测定 | 第30页 |
3.5 菌剂的载体及保护剂的选择 | 第30-31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31-49页 |
4.1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1页 |
4.2 沼液产孢培养基成分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31-38页 |
4.2.1 培养基中碳源种类的影响 | 第32-33页 |
4.2.2 培养基中氮源种类的影响 | 第33-35页 |
4.2.3 培养基中碳源浓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4 培养基中氮源浓度的影响 | 第36-38页 |
4.3 沼液对产孢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1 沼液成分 | 第38页 |
4.3.2 培养基中沼液浓度对产孢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3 金属离子对产孢的影响 | 第40页 |
4.4 沼液产孢培养基成分优化试验结果 | 第40-45页 |
4.4.1 Box-Behnken试验设计 | 第41页 |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1-42页 |
4.4.3 回归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显著性检查 | 第42-43页 |
4.4.4 响应曲面分析 | 第43-44页 |
4.4.5 参数优化与试验验证 | 第44-45页 |
4.5 枯草芽孢杆菌D剂型的初步研究 | 第45-49页 |
4.5.1 各种载体吸附力的比较 | 第46页 |
4.5.2 各载体的pH值的检测 | 第46页 |
4.5.3 载体种类的影响 | 第46-47页 |
4.5.4 保护剂种类的影响 | 第47-49页 |
5 结论与创新 | 第49-51页 |
5.1 结论 | 第49页 |
5.2 创新与展望 | 第49-51页 |
5.2.1 创新 | 第49页 |
5.2.2 展望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