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 绪论 | 第9-14页 |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3. 研究评述 | 第11-12页 |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四)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 1. 创新 | 第13页 |
| 2. 不足 | 第13-14页 |
| 二 我国农村低保政策及福利依赖问题的相关概念 | 第14-18页 |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1. 农村低保 | 第14页 |
| 2. 福利依赖 | 第14页 |
| (二) 农村低保政策 | 第14-16页 |
| 1. 申请农村低保条件 | 第15页 |
| 2. 申请农村低保所需的材料 | 第15页 |
| 3.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计算 | 第15页 |
| 4. 农村低保待遇申请审批程序 | 第15-16页 |
| (三) 河北石家庄及井陉县农村低保数据 | 第16-18页 |
| 1. 河北石家庄农村低保人数及低保金数额 | 第17页 |
| 2. 河北井陉县农村低保人数及低保金数额 | 第17-18页 |
| 三 河北省井陉县农村低保福利依赖问题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18-29页 |
| (一) 调查的基本思路与调查方式 | 第18-19页 |
| 1. 调查的基本思路(访谈和问卷相结合) | 第18页 |
| 2. 调查方式 | 第18-19页 |
| (1) 调查对象的界定 | 第18页 |
| (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18-19页 |
| (3) 调查问卷发放说明 | 第19页 |
| (二) 调查结果分析 | 第19-29页 |
| 1. 基于访谈结果分析河北省井陉县低保福利依赖问题 | 第19-22页 |
| (1)农村低保户的行为状态 | 第19-21页 |
| (2)是否形成贫困文化 | 第21页 |
| (3)贫困对子女的影响 | 第21-22页 |
| 2. 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河北省井陉县低保福利依赖问题 | 第22-28页 |
| (1)基本情况分析 | 第22-23页 |
| (2)基本收支情况分析 | 第23-24页 |
| (3)其他为家庭增加收入减少支出行为分析 | 第24-27页 |
| (4)对低保的认识分析 | 第27-28页 |
| 3. 结论 | 第28-29页 |
| 四 河北井陉县个别低保福利依赖问题的成因 | 第29-33页 |
| (一) 农村低保制度设计、运行存在问题 | 第29-30页 |
| 1. 制度设计的问题 | 第29-30页 |
| 2. 制度运行的问题 | 第30页 |
| (二)“附带福利”影响低保对象的选择 | 第30-31页 |
| 1.“附带福利”影响低保对象的行为 | 第31页 |
| 2.“附带福利”影响低保对象的心理 | 第31页 |
| (三) 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更有福利依赖倾向的原因 | 第31-33页 |
| 1. 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在劳动力市场容易受到歧视 | 第31页 |
| 2. 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缺乏自我改变的意识 | 第31-33页 |
| 五 防止农村低保福利依赖问题扩大的对策建议 | 第33-37页 |
| (一) 优化低保政策设计 | 第33-35页 |
| 1. 终身福利享受时间限制 | 第33-34页 |
| 2. 工作要求 | 第34页 |
| 3. 净工资率为正的福利制度 | 第34-35页 |
| (二) 拆分低保身份和“附带福利” | 第35-36页 |
| 1. 减少低保对象对“附带福利”的思想依赖 | 第35-36页 |
| 2. 推广分类救助 | 第36页 |
| (三) 对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解决问题”的激励 | 第36-37页 |
| 1. 从意愿方面激励他们“解决问题” | 第36页 |
| 2. 创造他们“解决问题”的外在条件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附录 | 第40-46页 |
| (一)“河北省井陉县农村低保户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 第40-43页 |
| (二)“河北省井陉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问卷 | 第43-45页 |
| (三) 采访提纲 | 第45-46页 |
| 后记(含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