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0页 |
1.1 废水处理现状 | 第15-26页 |
1.1.1 电镀废水处理现状 | 第15-23页 |
1.1.2 铁离子废水的处理现状 | 第23-24页 |
1.1.3 有机废水概述 | 第24-26页 |
1.2 电镀废水原位形成光和热催化剂的科学基础 | 第26-32页 |
1.2.1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 第26-27页 |
1.2.2 有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1.2.3 电镀废水中形成有机LDH的可行性分析 | 第28-29页 |
1.2.4 有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1.2.5 电镀废水中形成的有机LDH衍生气相催化剂的科学基础 | 第31-32页 |
1.3 铁离子废水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络合形成芬顿试剂的可行性分析 | 第32-37页 |
1.3.1 铁离子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络合物结构和性能 | 第32页 |
1.3.2 Fe系络合物的芬顿应用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1.3.3 Fe系络合物芬顿原理 | 第34-36页 |
1.3.4 铁离子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络合物作为芬顿试剂可行性分析 | 第36-37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37-40页 |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37页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1.4.3 创新点 | 第39-40页 |
第二章 电镀废水中有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原位合成及其光和热催化应用 | 第40-63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1-4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2.3.1 电镀废水中有机LDH的原位合成 | 第43页 |
2.3.2 晶体结构表征 | 第43-45页 |
2.3.3 光催化实验 | 第45页 |
2.3.4 NO选择性还原实验 | 第4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5-62页 |
2.4.1 电镀废水中重金属和有机物含量去除情况 | 第45-49页 |
2.4.2 电镀废水中原位形成的LDH的结构分析 | 第49-52页 |
2.4.3 电镀废水中原位形成的有机LDH的光催化应用 | 第52-57页 |
2.4.4 电镀废水中原位形成的有机LDH在水中的溶出量分析 | 第57-58页 |
2.4.5 不同温度下煅烧的饱和吸附甲基橙的有机LDH(C-LDO)的结构分析 | 第58-59页 |
2.4.6 不同温度下的C-LDO的选择性还原NO的效果分析 | 第59-61页 |
2.4.7 完全反应后的C-LDO-500的结构分析。 | 第61-6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三章 有机-无机LDH竞争形成的机理研究 | 第63-81页 |
3.1 引言 | 第63-64页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64-6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64-6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3.3.1 有机LDH和无机LDH的合成 | 第65页 |
3.3.2 XRD测试 | 第65-66页 |
3.3.3 元素分析 | 第66页 |
3.3.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6页 |
3.3.5 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ICP-AES) | 第66-67页 |
3.4 有机LDH和无机Ni-Fe LDH的结构分析 | 第67-71页 |
3.5 形成有机LDH和无机Ni-Fe LDH后滤液中金属含量 | 第71-72页 |
3.6 有机LDH和无机Ni-Fe LDH的元素分析 | 第72-74页 |
3.7 有机LDH和Fe~(3+)-DBS络合物的红外分析 | 第74-76页 |
3.8 有机LDH在不同pH下的结构图 | 第76-79页 |
3.9 LDH形成历程解析 | 第79-80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有机铁系络合物的形成及其芬顿反应性能 | 第81-110页 |
4.1 引言 | 第81-82页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82-84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82-83页 |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83-84页 |
4.3 材料的制备 | 第84页 |
4.3.1 Fe~(2+)-DBS络合物合成 | 第84页 |
4.3.2 Fe~(3+)-DBS络合物合成 | 第84页 |
4.4 实验方法 | 第84-85页 |
4.4.1 芬顿实验 | 第84-85页 |
4.5 测试分析与表征方法 | 第85-87页 |
4.5.1 XRD测试 | 第85页 |
4.5.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85页 |
4.5.3 元素分析(EA) | 第85-86页 |
4.5.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86页 |
4.5.5 金属离子测定(ICP) | 第86页 |
4.5.6 液相色谱测定 | 第86页 |
4.5.7 循环伏安曲线测定 | 第86-87页 |
4.6 Fe~(2+)-DBS络合物的形成及表征 | 第87-89页 |
4.7 Fe~(2+)-DBS络合物的芬顿反应性能研究 | 第89-95页 |
4.7.1 Fe~(2+)-DBS络合物对甲基橙的多次芬顿反应 | 第89-91页 |
4.7.2 Fe~(2+)-DBS络合物对双酚A的多次芬顿反应 | 第91-95页 |
4.8 Fe~(3+)-DBS络合物的芬顿反应性能研究 | 第95-100页 |
4.8.1 Fe~(3+)-DBS络合物对甲基橙的芬顿反应 | 第95-96页 |
4.8.2 Fe~(3+)-DBS络合物对双酚A的芬顿反应 | 第96-100页 |
4.9 Fe~(2+)-DB络合物和Fe~(3+)-DBS络合物多次芬顿机理研究 | 第100-108页 |
4.9.1 Fe~(2+)-DBS络合物和Fe~(3+)-DBS络合物的结构分析 | 第101-102页 |
4.9.2 液相中铁离子的溶出 | 第102-104页 |
4.9.3 样品的元素分析 | 第104-105页 |
4.9.4 液相反应体系中氧化还原电位分析 | 第105-106页 |
4.9.5 催化剂氧化还原电位分析 | 第106-108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10-113页 |
5.1 结论 | 第110-112页 |
5.2 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