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17-20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20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村镇银行的定义及特征 | 第20-21页 |
2.1.1 村镇银行的定义 | 第20-21页 |
2.1.2 村镇银行的特征 | 第21页 |
2.2 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第21-22页 |
2.2.2 可持续发展能力含义 | 第22页 |
2.2.3 金融可持续发展 | 第22-23页 |
2.3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 第23-24页 |
2.3.1 市场可持续性 | 第23页 |
2.3.2 经营可持续性 | 第23页 |
2.3.3 人力资源可持续性 | 第23-24页 |
2.3.4 金融制度可持续性 | 第24页 |
2.3.5 治理结构可持续性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3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32页 |
3.1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 第26-28页 |
3.1.1 市场规模现状 | 第26页 |
3.1.2 经营现状 | 第26-27页 |
3.1.3 人力资源现状 | 第27页 |
3.1.4 金融制度现状 | 第27-28页 |
3.1.5 治理结构现状 | 第28页 |
3.2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3.2.1 市场定位偏离设立初衷 | 第28-29页 |
3.2.2 缺乏金融专业型人才 | 第29页 |
3.2.3 金融制度不健全 | 第29-30页 |
3.2.4 经营面临高风险 | 第30页 |
3.2.5 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9页 |
4.1 经营可持续性因素 | 第32-35页 |
4.1.1 产品服务与创新分析 | 第33-34页 |
4.1.2 风险管控分析 | 第34-35页 |
4.2 金融制度可持续性因素 | 第35-36页 |
4.2.1 信用环境分析 | 第35-36页 |
4.2.2 政府扶持力度分析 | 第36页 |
4.3 治理结构可持续性因素 | 第36-38页 |
4.3.1 产权制度分析 | 第36-37页 |
4.3.2 治理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5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9-46页 |
5.1 AHP分析法 | 第39-41页 |
5.1.1 AHP层次分析方法简介 | 第39页 |
5.1.2 AHP分析方法建模步骤 | 第39-41页 |
5.2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检验结果 | 第41-44页 |
5.2.1 建立多级递阶层次结构 | 第41-42页 |
5.2.2 构造判断矩阵、赋值并进行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42-44页 |
5.3 综合重要度排序 | 第44-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6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6-50页 |
6.1 以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与产品 | 第46页 |
6.2 建立严密的的风险防控机制 | 第46-47页 |
6.3 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降低操作风险 | 第47页 |
6.4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 第47-48页 |
6.5 建立与产权制度相适应的治理结构 | 第4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7 结论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