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2-1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2 数据来源 | 第13-14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1.1 生态县 | 第14页 |
2.1.2 土地集约利用 | 第14页 |
2.1.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 第14页 |
2.2 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14-15页 |
2.2.1 自然因素(限制性因素) | 第14页 |
2.2.2 社会因素(促进性因素) | 第14-15页 |
2.2.3 经济因素(促进性因素) | 第15页 |
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15-17页 |
2.3.1 积极影响 | 第15-16页 |
2.3.2 消极影响 | 第16-17页 |
3 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 第17-23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17-20页 |
3.1.1 自然环境条件 | 第17-18页 |
3.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18-20页 |
3.2 土地利用状况 | 第20-23页 |
3.2.1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0页 |
3.2.2 土地利用变化 | 第20-21页 |
3.2.3 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 | 第21-23页 |
4 洪雅县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23-40页 |
4.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内容、方法与评价原则 | 第23-24页 |
4.1.1 评价对象 | 第23页 |
4.1.2 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4.1.3 评价原则 | 第24页 |
4.2 评价体系 | 第24-27页 |
4.2.1 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 | 第24-26页 |
4.2.2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 | 第26-27页 |
4.3 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27-33页 |
4.3.1 评价指标标准化 | 第27-28页 |
4.3.2 权重值确定 | 第28-30页 |
4.3.3 分指数、指数和综合指数计算 | 第30-31页 |
4.3.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4.4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33-37页 |
4.4.1 评价指标标准化 | 第33-34页 |
4.4.2 权重值确定 | 第34-35页 |
4.4.3 分值计算 | 第35页 |
4.4.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4.5 县域集约利用最终值 | 第37-38页 |
4.6 土地集约利用总评价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5 洪雅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 第40-43页 |
5.1 评估方法和原理 | 第40页 |
5.2 服务功能划分及参数取值 | 第40页 |
5.3 县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 | 第40-43页 |
6 生态县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协调分析 | 第43-48页 |
6.1 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协调分析 | 第43页 |
6.1.1 时间变化协调分析 | 第43页 |
6.1.2 空间分布协调分析 | 第43页 |
6.2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协调分析 | 第43页 |
6.2.1 时间变化协调分析 | 第43页 |
6.2.2 空间分布协调分析 | 第43页 |
6.3 县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协调分析 | 第43-44页 |
6.3.1 时间变化协调分析 | 第43页 |
6.3.2 空间分布协调分析 | 第43-44页 |
6.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6.4.1 存在的问题 | 第44页 |
6.4.2 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6.5 进一步促进土地集约与生态协调的建议 | 第46-48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8页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