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国内外鱼类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形态学研究 | 第15-17页 |
·年龄与生长特征 | 第17-19页 |
·鱼类的生长特点 | 第17-18页 |
·鱼类年龄与生长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繁殖生物学研究 | 第19-22页 |
·雌雄区别 | 第19页 |
·性腺发育 | 第19-20页 |
·鱼类性腺发育的周期性变化 | 第20页 |
·繁殖力 | 第20-21页 |
·繁殖习性 | 第21页 |
·产卵类型 | 第21-22页 |
·巴马繐唇鲃生物学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繐唇鲃属鱼类研究历史 | 第22页 |
·巴马繐唇鲃生物学研究 | 第22-23页 |
·国内外巴马繐唇鲃遗传学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遗传学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同工酶分析 | 第23-24页 |
·线粒体DNA 序列分析 | 第24-25页 |
·AFLP 分析 | 第25-26页 |
·巴马繐唇鲃遗传学研究 | 第26-27页 |
·本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生物学研究 | 第28-69页 |
·繐唇鲃属鱼类形态学比较研究 | 第28-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样本的采集 | 第29-30页 |
·样本测量 | 第30-31页 |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方差分析 | 第31-32页 |
·聚类分析 | 第32-35页 |
·判别分析 | 第35-36页 |
·雌雄两性个体特征的协方差分析 | 第36页 |
·讨论 | 第36-40页 |
·繐唇鲃种群间形态差异 | 第36-37页 |
·巴马繐唇鲃不同种群间的形态差异 | 第37页 |
·巴马繐唇鲃雌雄形态差异 | 第37-40页 |
·巴马繐唇鲃年龄与生长特性 | 第40-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样本来源 | 第40-41页 |
·样本测定及年龄鉴定 | 第41页 |
·计算公式 | 第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鳞片及年轮特征 | 第41-42页 |
·渔获物的年龄组成和性比 | 第42页 |
·体长与鳞径的关系 | 第42页 |
·退算体长 | 第42-43页 |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 第43页 |
·生长特性 | 第43-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巴马繐唇鲃的繁殖生物学 | 第50-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样本来源 | 第50-51页 |
·样本测量 | 第51页 |
·繁殖力测定 | 第51页 |
·性腺组织学测定 | 第51页 |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结果 | 第51-59页 |
·雌雄区别 | 第51-52页 |
·性比 | 第52页 |
·性腺发育 | 第52-56页 |
·繁殖群体组成 | 第56页 |
·繁殖力 | 第56-57页 |
·繁殖季节和产卵类型 | 第57-59页 |
·繁殖习性 | 第59页 |
·讨论 | 第59-69页 |
·巴马繐唇鲃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 | 第59-60页 |
·巴马繐唇鲃繁殖力与年龄、体长和体重的关系 | 第60页 |
·巴马繐唇鲃的性成熟年龄与性比 | 第60-69页 |
第三章 遗传学研究 | 第69-97页 |
·巴马繐唇鲃同工酶分析 | 第69-7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材料采集与样本制备 | 第69页 |
·实验方法 | 第69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9-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3页 |
·甘露糖-6-磷酸异构酶(MPI) | 第71页 |
·苹果酸脱氢酶(MDH) | 第71-73页 |
·酯酶(EST)、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AT)、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GM) | 第73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_3PDH)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P) | 第73页 |
·讨论 | 第73-74页 |
·巴马繐唇鲃线粒体DNA 多样性分析 | 第74-89页 |
·细胞色素b (Cyt b)系统分析 | 第75-83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5-77页 |
·样本采集和DNA 提取 | 第75-76页 |
·基因组DNA PCR 扩增 | 第76-77页 |
·PCR 产物检测及回收测定 | 第77页 |
·数据分析 | 第7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83页 |
·控制区(D-loop)序列分析 | 第83-89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3-84页 |
·样本DNA 选择与PCR 扩增 | 第83页 |
·PCR 产物检测及回收测定 | 第83页 |
·数据分析 | 第83-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页 |
·讨论 | 第84-89页 |
·巴马繐唇鲃遗传多样性的AFLP 分析 | 第89-97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9-91页 |
·实验材料和DAN 酶切、连接反应 | 第89页 |
·预扩增 | 第89页 |
·选择性扩增 | 第89-90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90页 |
·银染染色检测 | 第90-91页 |
·数据分析 | 第9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1-94页 |
·讨论 | 第94-97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97-100页 |
·本文的主要成果 | 第97-99页 |
·展望和建议 | 第99-100页 |
·展望 | 第99页 |
·建议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个人简历 | 第10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页 |
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 | 第108页 |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 第108-111页 |
1. LITERATURE REVIEW | 第111-130页 |
Preface | 第111页 |
·Progress of fish biology at home and aboard | 第111-121页 |
·Morphology | 第111-114页 |
·Age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 第114-117页 |
·Reproductive biology research | 第117-121页 |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biology of Crossocheilus bamaensis | 第121-123页 |
·The history of crossocheilus study | 第121-122页 |
·Crossocheilus bamaensis biology research | 第122-123页 |
·Current genetics research of Crossocheilus bamaensis at home and abroad | 第123-128页 |
·Genetics research methods | 第123-128页 |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 第128-130页 |
2. BIOLOGICAL STUDY | 第130-185页 |
·Comparative study of morphology of Crossocheilus | 第130-148页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第131-134页 |
·Results | 第134-145页 |
·Discussion | 第145-148页 |
·Age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ocheilus bamaensis | 第148-161页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第148-150页 |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第150-158页 |
·Conclusion | 第158-161页 |
·Breeding biology of Crossocheilus bamaensis | 第161-185页 |
·Material and methods | 第161-163页 |
·Results | 第163-176页 |
·Discussion | 第176-185页 |
3. GENETIC RESEARCH | 第185-220页 |
·Isozyme analysis of Crossocheilus bamaensis | 第185-193页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第185-188页 |
·Results and analysis | 第188-191页 |
·Discussion | 第191-193页 |
·Analysis of Crossocheilus bamaensis Fang mitochondrial DNA variation | 第193-210页 |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Cyt b sequence variation | 第193-202页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第193-196页 |
·Results | 第196-201页 |
·Discussion | 第201-202页 |
·Sequence analysis of mtDNA control region (D-loop) | 第202-210页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第202-203页 |
·Results | 第203-208页 |
·Discussion | 第208-210页 |
·Analysis of genetic variability of Crossocheilus bamaensis Fang using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markers | 第210-220页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第210-218页 |
·Discussion | 第218-220页 |
4. CONCLUSION | 第220-226页 |
·Main achievements | 第220-224页 |
·Prospects and suggestions | 第224-226页 |
·Prospects | 第224页 |
·Suggestions | 第224-226页 |
REFERENCE | 第226-236页 |
ACKNOWLEDGEMENTS | 第236-237页 |
个人简历 | 第237页 |
Personal resume | 第237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37页 |
Academic thesis | 第237页 |
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 | 第237-238页 |
Patented invention | 第238页 |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 第238页 |
Projects information | 第238-239页 |
获奖情况 | 第239页 |
Award condition | 第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