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毛皮动物犬瘟热病毒分离鉴定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1 前言第13-24页
    1.1 犬瘟热病毒的基本特征第13-15页
        1.1.1 犬瘟热病毒的宿主亲嗜性第13-14页
        1.1.2 犬瘟热病毒的培养特性第14-15页
        1.1.3 犬瘟热病毒的抵抗力第15页
    1.2 犬瘟热病毒基因组物质组成第15-17页
        1.2.1 核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N)第15页
        1.2.2 磷蛋白(phospho protein P)第15-16页
        1.2.3 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第16页
        1.2.4 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 F)第16页
        1.2.5 附着和血凝素蛋白(attachment protein or hemagglutinin protein H)第16-17页
        1.2.6 大聚合酶蛋白(large polymerase protein L)第17页
    1.3 犬瘟热病毒的复制及致病性第17-18页
        1.3.1 犬瘟热病毒的复制机理第17页
        1.3.2 犬瘟热病毒的致病机理第17-18页
        1.3.3 犬瘟热病毒的遗传变异第18页
    1.4 犬瘟热病毒的诊断技术第18-23页
        1.4.1 包涵体的检查第18-19页
        1.4.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第19页
        1.4.3 免疫胶体金技术第19页
        1.4.4 免疫荧光抗体方法第19-20页
        1.4.5 免疫组化技术第20页
        1.4.6 核酸杂交技术第20-21页
        1.4.7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第21页
        1.4.8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第21页
        1.4.9 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第21-22页
        1.4.10 离子捕获电镜诊断第22页
        1.4.11 环介导等温扩增第22-23页
        1.4.12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23页
    1.5 犬瘟热病毒动物模型研究第23-24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4-34页
    2.1 材料第24-27页
        2.1.1 病料及病毒第24页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24-26页
            2.1.2.1 仪器第24-25页
            2.1.2.2 试剂第25页
            2.1.2.3 试剂的配制第25-26页
        2.1.3 引物设计第26-27页
            2.1.3.1 检测引物设计第26页
            2.1.3.2 H、F与N基因扩增引物第26-27页
        2.1.4 参考毒株第27页
    2.2 试验方法第27-34页
        2.2.1 疑似病料检测及H、F、N全基因克隆测序第27-34页
            2.2.1.1 病料采集与处理第27-28页
            2.2.1.2 犬瘟热病毒RNA提取第28页
            2.2.1.3 反转录单链cDNA合成第28-29页
            2.2.1.4 病毒分离培养第29-30页
            2.2.1.5 病料检测及H、F与N全基因扩增第30-31页
            2.2.1.6 1%琼脂糖凝胶电泳第31页
            2.2.1.7 目的片段的回收纯化第31-32页
            2.2.1.8 重组载体的构建第32页
            2.2.1.9 DH5α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2-33页
            2.2.1.10 重组载体的转化第33页
            2.2.1.11 重组质粒的提取第33页
            2.2.1.1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以及测序第33-34页
        2.2.2 分离毒株基因分析第34页
3 结果第34-44页
    3.1 疑似病料检测第34-35页
        3.1.1 检测引物特异性试验结果第34页
        3.1.2 检测引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第34页
        3.1.3 检测引物重复性实验结果第34-35页
        3.1.4 病例样品检测结果第35页
    3.2 CDV分离结果第35-36页
    3.3 H、F与N全基因扩增结果第36页
    3.4 酶切鉴定结果第36-37页
    3.5 同源性分析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第37-44页
        3.5.1 N基因分析结果第37-39页
        3.5.2 H基因分析结果第39-42页
        3.5.3 F基因分析结果第42-44页
4 讨论第44-47页
5 结论第47-48页
6 参考文献第48-56页
7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立式加工中心主轴热误差预测及补偿
下一篇:钛及钛合金高速压制成形规律及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