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药眠文艺思想超越性品格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价值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和综述 | 第7-8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8-9页 |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9页 |
五、文艺思想超越性的界定 | 第9-11页 |
第一章: 黄药眠关于文学主体性理论研究 | 第11-20页 |
一、黄药眠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 | 第11-13页 |
(一)“文学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 | 第11页 |
(二)《论作家的主观在创作上的作用》的发表 | 第11-13页 |
二、黄药眠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 第13-18页 |
(一)主观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形式 | 第13-14页 |
(二)“主观”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 第14-15页 |
(三)创作主体、作品中人物的主体性与欣赏主体 | 第15-18页 |
三、黄药眠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意义 | 第18-20页 |
(一)尊重人物主体自身的特殊规律 | 第18页 |
(二)尊重读者的审美个性的自我实现和创造性的发挥 | 第18-20页 |
第二章:黄药眠对于构建中国文学叙事学的贡献 | 第20-32页 |
一、黄药眠关于小说人物登场的研究 | 第20-26页 |
(一)人物登场的时间性问题 | 第21页 |
(二)人物登场的叙述角度与叙述环境 | 第21-23页 |
(三)人物的登场模式 | 第23-25页 |
1、“连环状态” | 第24页 |
2、“三段构成法” | 第24-25页 |
3、“大场面” | 第25页 |
(四)人物登场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 第25-26页 |
二、黄药眠关于人物描写的研究 | 第26-30页 |
(一)人物描写的必要性和故事的重要性 | 第26-27页 |
(二)人物表象的积累 | 第27-28页 |
(三)对人物的研究的准备条件 | 第28-30页 |
1、对人物生活状态的研究 | 第28-29页 |
2、挖掘出创作工作的特点 | 第29-30页 |
三、黄药眠关于小说人物登场与人物描写研究的意义 | 第30-32页 |
(一)“连环状态”与“连缀式” | 第30-31页 |
(二)想象对人物描写的作用 | 第31-32页 |
第三章:黄药眠基于“生活实践论”的美学思想研究 | 第32-38页 |
一、黄药眠“生活实践论”的产生 | 第32-34页 |
(一)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学大讨论” | 第32页 |
(二)“美是评价” | 第32-34页 |
二、李泽厚的“实践美学” | 第34-35页 |
(一)“美感的矛盾二重性” | 第34页 |
(二)“美感三层次”与“审美四要素” | 第34-35页 |
三、“生活实践论”与“实践美学” | 第35-38页 |
(一)相同的出发点:现实生活 | 第35-36页 |
(二)美感中客观社会性与个人主观性的关系 | 第36-37页 |
(三)美感的积累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4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