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1.2.1 研究问题 | 第12页 |
| 1.2.2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3.2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1.4 文献评述 | 第15-27页 |
| 1.4.1 国外学者的“新农业”视角与理论综述 | 第15-20页 |
| 1.4.2 国内学者“新农业”理论及具体经验研究 | 第20-27页 |
| 第2章 T村“新农业”的开启之路 | 第27-34页 |
| 2.1“脱贫致富”下的村政强制 | 第27-30页 |
| 2.2 打工无门:留守的底层农民 | 第30-31页 |
| 2.3 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压力 | 第31-34页 |
| 第3章 T村“新农业”的推行过程分析 | 第34-43页 |
| 3.1 新农业发展初期:政府扶植和原生态生产下的利好走势 | 第34-36页 |
| 3.2 新农业发展中期:政府退出背景下的技术滥用与工具理性行为 | 第36-39页 |
| 3.3 新农业发展后期:“嫁接技术”的引入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 第39-43页 |
| 第4章 T村“新农业”的社会后果反思:人与自然、社会的碎片化 | 第43-51页 |
| 4.1 人的碎片化:密集劳作下的身体透支与人的个体化 | 第43-46页 |
| 4.2 自然的碎片化:新技术运用下的土地生长性弱化与村落污染 | 第46-48页 |
| 4.3 社会的碎片化:村庄传统秩序的瓦解与村落共同体的终结 | 第48-51页 |
| 结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附录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