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2-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第2章 乡村旅游概念与内涵 | 第15-17页 |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 第15页 |
二、城郊游憩型乡村旅游 | 第15-17页 |
(一) 乡村旅游的区位特征 | 第16页 |
(二) 城郊游憩型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 第16-17页 |
第3章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17-24页 |
一、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 | 第17-19页 |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发展绿色产业 | 第17页 |
(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 | 第17-19页 |
(三) 扶贫开发政策,实现共同富裕 | 第19页 |
二、旅游者的需求 | 第19-22页 |
(一) 居民经济收入增加 | 第20-21页 |
(二) 假日制度的改革 | 第21-22页 |
(三)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加剧 | 第22页 |
(四) 城市快节奏生活 | 第22页 |
三、乡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22-24页 |
(一)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需要 | 第22页 |
(二) 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 第22页 |
(三) 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 | 第22-23页 |
(四) 保护民俗文化的需要 | 第23-24页 |
第4章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时代意义—以十堰樱桃沟村为例 | 第24-38页 |
一、樱桃沟乡村旅游资源特征 | 第24页 |
(一) 土壤气候条件适宜樱桃种植 | 第24页 |
(二) 多链条产业发展基础好 | 第24页 |
(三) 产业纵深发展基础巩固 | 第24页 |
(四) 政府介入助推乡村发展 | 第24页 |
二、樱桃沟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 | 第24-26页 |
三、樱桃沟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 | 第26-29页 |
(一) 客源市场 | 第27-28页 |
(二) 樱桃沟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分析 | 第28-29页 |
四、樱桃沟乡村旅游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 第29-30页 |
五、樱桃沟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 第30-33页 |
(一) 樱桃沟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30-33页 |
(二) 樱桃沟对于美丽乡村的借鉴意义 | 第33页 |
六、樱桃沟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和实施策略 | 第33-38页 |
(一) 樱桃沟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 | 第33-36页 |
(二) 樱桃沟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策略 | 第36-38页 |
第5章 樱桃沟乡村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结合 | 第38-50页 |
一、樱桃沟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 | 第38-43页 |
(一) 政府主导,精准定位 | 第40页 |
(二) 全民参与,一个不落 | 第40-42页 |
(三)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 第42页 |
(四) 系统开发,综合利用 | 第42-43页 |
二、樱桃沟村旅游扶贫的实施途径 | 第43-48页 |
(一) 整合扶贫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 | 第44-45页 |
(二) 加强基础建设,改善村庄环境 | 第45-46页 |
(三) 吸引能人回归,带动村民致富 | 第46页 |
(四) 引入市场主体,发展特色产业 | 第46-47页 |
(五) 开拓旅游市场,加强宣传推介 | 第47-48页 |
三、樱桃沟村旅游扶贫发展效果及带动作用 | 第48-5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