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蕨与里白的配子体发育及卵发生的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名词缩写表 | 第14-1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1.1 蕨类植物的研究概况 | 第15页 |
1.2 蕨类植物有性生殖的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1.2.1 蕨类植物精子发生的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2.2 蕨类植物卵发生的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1.3 乌蕨的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1.4 里白的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2.1 孢子的采集 | 第22页 |
2.2.2 配子体培养 | 第22-23页 |
2.2.3 配子体观察 | 第23页 |
2.2.4 样品制备 | 第23-25页 |
第3章 乌蕨的配子体发育及卵发生的研究 | 第25-35页 |
3.1 配子体发育研究 | 第25-26页 |
3.1.1 孢子及孢子萌发 | 第25页 |
3.1.2 丝状体、片状体、原叶体及性器官的形成 | 第25-26页 |
3.1.3 假根 | 第26页 |
3.2 颈卵器发育及卵细胞发生的显微研究 | 第26-28页 |
3.2.1 原始细胞时期 | 第26页 |
3.2.2 初生细胞时期 | 第26-27页 |
3.2.3 中央细胞时期 | 第27页 |
3.2.4 卵细胞的发育 | 第27-28页 |
3.3 卵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 第28-35页 |
3.3.1 卵发生前期 | 第28-29页 |
3.3.1.1 原始细胞时期 | 第28页 |
3.3.1.2 初生细胞时期 | 第28页 |
3.3.1.3 中央细胞时期 | 第28-29页 |
3.3.2 幼卵阶段 | 第29-30页 |
3.3.3 发育卵阶段 | 第30-33页 |
3.3.3.1 发育卵早期 | 第30-31页 |
3.3.3.2 发育卵中期 | 第31-33页 |
3.3.3.3 发育卵后期 | 第33页 |
3.3.4 成熟卵阶段 | 第33-35页 |
第4章 里白的配子体发育及卵发生的研究 | 第35-47页 |
4.1 配子体发育研究 | 第35-37页 |
4.1.1 孢子及孢子萌发 | 第35页 |
4.1.2 丝状体、片状体、原叶体及性器官的形成 | 第35-36页 |
4.1.3 假根与毛状体 | 第36-37页 |
4.2 颈卵器发育及卵细胞发生的显微研究 | 第37-39页 |
4.2.1 原始细胞时期 | 第37页 |
4.2.2 初生细胞时期 | 第37页 |
4.2.3 中央细胞时期 | 第37-38页 |
4.2.4 卵细胞的发育 | 第38-39页 |
4.2.4.1 幼卵阶段 | 第38页 |
4.2.4.2 发育卵阶段 | 第38-39页 |
4.2.4.3 成熟卵阶段 | 第39页 |
4.3 卵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 第39-47页 |
4.3.1 卵发生前期 | 第39-41页 |
4.3.1.1 原始细胞时期 | 第39-40页 |
4.3.1.2 中央细胞时期 | 第40-41页 |
4.3.1.3 中央细胞时期 | 第41页 |
4.3.2 幼卵阶段 | 第41-42页 |
4.3.3 发育卵阶段 | 第42-46页 |
4.3.3.1 发育卵早期 | 第42-44页 |
4.3.3.2 发育卵中期 | 第44页 |
4.3.3.3 发育卵后期 | 第44-46页 |
4.3.4 成熟卵阶段 | 第46-47页 |
4.3.4.1 成熟卵早期 | 第46页 |
4.3.4.2 成熟卵后期 | 第46-47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7-52页 |
5.1 配子体的发育 | 第47-48页 |
5.1.1 乌蕨配子体的发育 | 第47页 |
5.1.2 里白配子体的发育 | 第47-48页 |
5.2 颈卵器的发育 | 第48-49页 |
5.3 分离腔的形成 | 第49页 |
5.4 卵膜与受精孔的形成 | 第49-50页 |
5.5 卵发生的物质变化特点 | 第50-51页 |
5.6 核外突的意义 | 第51页 |
5.7 腹沟细胞与颈沟细胞退化的意义 | 第51-52页 |
第6章 总结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图版说明 | 第60-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