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朝阳沟油田超前注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9-10页
第一章 超前注水应用区块概况第10-18页
    1.1 构造特征第10页
    1.2 储层特征第10-12页
        1.2.1 储层沉积特征第10-11页
        1.2.2 储层物性特征第11页
        1.2.3 储层岩石特征第11-12页
    1.3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第12-13页
        1.3.1 天然裂缝第12页
        1.3.2 地应力方向第12页
        1.3.3 人工裂缝方向第12-13页
        1.3.4 动态显示第13页
    1.4 流体特征第13-14页
        1.4.1 地面原油性质第13页
        1.4.2 地层原油性质第13-14页
        1.4.3 地层水性质第14页
    1.5 油藏压力与温度第14-15页
        1.5.1 压力系统第14页
        1.5.2 温度系统第14-15页
    1.6 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第15页
    1.7 储层敏感性特征第15-17页
        1.7.1 速敏性评价结果第15-16页
        1.7.2 水敏性评价结果第16页
        1.7.3 盐敏评价结果第16页
        1.7.4 酸敏性评价结果第16-17页
        1.7.5 碱敏性评价结果第17页
    1.8 试验区开发概况第17-18页
第二章 超前注水技术改善开发效果机理研究第18-35页
    2.1 超前注水提高采收率机理第18-28页
        2.1.1 超前注水减轻压敏效应第18-23页
        2.1.2 超前注水有利于克服岩心小孔道渗流阻力,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第23-26页
        2.1.3 超前注水有利于克服启动压力梯度,提高波及系数和采收率第26-28页
    2.2 超前注水提高开发效果机理第28-35页
        2.2.1 减小脱气半径,避免原油性质变差第28-30页
        2.2.2 超前注水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增大第30-31页
        2.2.3 超前注水对油井含水率的影响第31-32页
        2.2.4 超前注水有利于建立驱替压力系统,提高原油产量第32-35页
第三章 超前注水合理技术参数界限研究第35-48页
    3.1 注水压力界限第35页
    3.2 合理注水强度第35-36页
    3.3 超前注水合理投产时机第36-43页
    3.4 超前注水阶段压力水平界限第43-48页
        3.4.1 超前注水渗流特征第43-45页
        3.4.2 超前注水压力水平的确定第45-48页
第四章 超前注水试验区开发规律研究第48-59页
    4.1 超前注水工作中的做法第48-50页
        4.1.1 合理部署井网提高井网适应性第48-49页
        4.1.2 优化压裂设计,保证油井生产能力第49页
        4.1.3 加强各环节油层保护工作,防止储层伤害第49-50页
    4.2 超前注水井区开发规律分析第50-59页
        4.2.1 超前注水井区初期开发效果第50-55页
        4.2.2 油井受效规律分析第55-56页
        4.2.3 长期测压井压力恢复情况第56-57页
        4.2.4 超前注水井区的微观开发规律第57-59页
第五章 超前注水开发低渗透油藏应用界限研究第59-63页
    5.1 适用于超前注水开发的低渗透油藏压力系数范围第59-60页
    5.2 适用于超前注水开发的低渗透油藏流度范围第60-63页
第六章 超前注水井区不同含水阶段水驱调整对策研究第63-66页
    6.1 超前注水投产初期调整对策第63-64页
    6.2 数模优选后续调整方案第64-66页
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糊脉冲方法研究分数阶混沌同步
下一篇:女性痤疮与中医体质类型及月经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