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桥地震碰撞响应及防撞限位措施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桥梁震害 | 第12-14页 |
1.2.1 上部结构的碰撞和落梁震害 | 第12-13页 |
1.2.2 支座的震害 | 第13-14页 |
1.2.3 下部结构和基础震害 | 第14页 |
1.3 桥梁地震碰撞反应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碰撞问题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2 碰撞分析模型的研究 | 第16-17页 |
1.4 桥梁防撞限位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4.3 常见的防撞限位措施 | 第18-21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1-23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桥梁地震碰撞反应基本理论 | 第23-37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接触碰撞反应分析方法 | 第23-32页 |
2.2.1 恢复系数法 | 第23-24页 |
2.2.2 接触单元法 | 第24-27页 |
2.2.3 三维接触-摩擦单元法 | 第27-30页 |
2.2.4 主从面法 | 第30-32页 |
2.3 考虑碰撞的结构地震反应动力分析方法 | 第32-35页 |
2.3.1 动力方程 | 第32-34页 |
2.3.2 考虑接触碰撞的结构动力分析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3 曲线桥梁分析模型 | 第37-55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工程概况 | 第37-40页 |
3.3 曲线桥梁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40-52页 |
3.3.1 单元类型 | 第40-41页 |
3.3.2 本构模型 | 第41-46页 |
3.3.3 接触模拟 | 第46-48页 |
3.3.4 有限元模型 | 第48-50页 |
3.3.5 结构阻尼 | 第50-52页 |
3.4 动力特性分析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减震和防撞限位装置及力学分析模型 | 第55-69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碰撞及防撞限位原理 | 第55-56页 |
4.2.1 碰撞原理 | 第55页 |
4.2.2 防撞限位原理 | 第55-56页 |
4.3 粘弹性阻尼器 | 第56-57页 |
4.3.1 力学模型 | 第56-57页 |
4.3.2 有限元模拟 | 第57页 |
4.4 粘滞阻尼器 | 第57-59页 |
4.4.1 力学模型 | 第57-59页 |
4.4.2 有限元模拟 | 第59页 |
4.5 钢绞线拉索-橡胶垫装置 | 第59-62页 |
4.5.1 钢绞线几何特性 | 第59-60页 |
4.5.2 钢绞线弹性模量 | 第60页 |
4.5.3 钢绞线力学模型 | 第60-61页 |
4.5.4 钢绞线拉索 | 第61页 |
4.5.5 有限元模拟 | 第61-62页 |
4.6 铅芯橡胶支座 | 第62-68页 |
4.6.1 支座构造 | 第62-63页 |
4.6.2 材料特性 | 第63-64页 |
4.6.3 力学性能 | 第64-66页 |
4.6.4 有限元模拟 | 第66-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曲线桥地震碰撞响应及减震防撞限位效果分析 | 第69-101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地震波的选取与输入 | 第69-71页 |
5.2.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69-71页 |
5.2.2 地震波的输入 | 第71页 |
5.3 减震防撞限位装置参数分析 | 第71-78页 |
5.3.1 粘弹性阻尼器 | 第73-74页 |
5.3.2 粘滞阻尼器 | 第74-75页 |
5.3.3 钢绞线拉索-橡胶垫 | 第75-76页 |
5.3.4 铅芯橡胶支座 | 第76-78页 |
5.4 减震防撞限位装置的布置与分析工况 | 第78页 |
5.5 地震反应分析 | 第78-90页 |
5.5.1 伸缩缝处相邻结构间的碰撞力 | 第79-80页 |
5.5.2 伸缩缝接触面的碰撞应力 | 第80-82页 |
5.5.3 伸缩缝处相邻结构的损伤 | 第82-84页 |
5.5.4 伸缩缝边缘节点的碰撞次数 | 第84-86页 |
5.5.5 短联伸缩缝处位移 | 第86-87页 |
5.5.6 中间伸缩缝处位移 | 第87-88页 |
5.5.7 长联伸缩缝处位移 | 第88页 |
5.5.8 主梁扭转 | 第88-89页 |
5.5.9 小结 | 第89-90页 |
5.6 组合装置减震防撞限位效果分析 | 第90-98页 |
5.6.1 伸缩缝处相邻结构间的碰撞力 | 第90-92页 |
5.6.2 伸缩缝接触面的碰撞应力 | 第92-93页 |
5.6.3 伸缩缝处相邻结构的损伤 | 第93-94页 |
5.6.4 伸缩缝边缘节点的碰撞次数 | 第94-95页 |
5.6.5 短联伸缩缝处位移 | 第95-96页 |
5.6.6 中间伸缩缝处位移 | 第96页 |
5.6.7 长联伸缩缝处位移 | 第96-97页 |
5.6.8 主梁扭转 | 第97-98页 |
5.6.9 小结 | 第9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8-10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6.1 结论 | 第101-102页 |
6.2 展望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