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11页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课题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6-17页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6页
        1.3.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第16-17页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及其培养意义第17-25页
    2.1 大学生责任内容及社会责任感内涵第17-21页
        2.1.1 责任第17-19页
        2.1.2 大学生责任内容第19-20页
        2.1.3 责任感第20页
        2.1.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第20-21页
    2.2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意义第21-25页
        2.2.1 国际教育领域的发展方向第21-22页
        2.2.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第22页
        2.2.3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第22-23页
        2.2.4 大学生履行公民义务的基本要求第23-25页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25-37页
    3.1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5-28页
        3.1.1 社会责任感意识不强第26-27页
        3.1.2 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第27页
        3.1.3 责任感的关联性认识不够第27-28页
        3.1.4 责任实现能力偏低第28页
    3.2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8-37页
        3.2.1 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第28-30页
        3.2.2 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失第30-33页
        3.2.3 家庭教育不当第33页
        3.2.4 自身因素的影响第33-37页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对策第37-49页
    4.1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原则第37-39页
        4.1.1 学生主体原则第37-38页
        4.1.2 循序渐进原则第38页
        4.1.3 实践锻炼原则第38-39页
    4.2 开展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主要内容第39-41页
        4.2.1 公民意识教育第39-40页
        4.2.2 使命感教育第40页
        4.2.3 感恩教育第40-41页
        4.2.4 职业道德教育第41页
    4.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第41-49页
        4.3.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第41-43页
        4.3.2 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第43-44页
        4.3.3 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第44-45页
        4.3.4 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第45-46页
        4.3.5 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协同教育的有效机制第46-49页
第五章 结语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附录第55-59页
作者简介第59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制冷机用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小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