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物理层加密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本文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0-12页 |
2 应用层加密系统 | 第12-24页 |
2.1 对称密码系统 | 第12-19页 |
2.1.1 密钥生成机制 | 第12-13页 |
2.1.2 密钥分发机制 | 第13-17页 |
2.1.3 常用加密算法 | 第17-19页 |
2.2 非对称密码系统 | 第19-24页 |
2.2.1 公钥加密机制 | 第19页 |
2.2.2 常用加密算法 | 第19-22页 |
2.2.3 数字签名与哈希函数 | 第22-24页 |
3 物理层加密系统 | 第24-44页 |
3.1 研究概况 | 第24-27页 |
3.2 预编码实现方式 | 第27-32页 |
3.2.1 MISOME模型下实现 | 第27-28页 |
3.2.2 MIMOME模型下实现 | 第28-31页 |
3.2.3 多接收者多窃听者模型 | 第31-32页 |
3.3 人工噪声实现方式 | 第32-37页 |
3.3.1 MISOME模型下实现 | 第32-34页 |
3.3.2 MIMOME模型下实现 | 第34-35页 |
3.3.3 自适应功率分配 | 第35-37页 |
3.4 中继传播实现方式 | 第37-44页 |
3.4.1 解码前传实现 | 第38-40页 |
3.4.2 放大前传实现 | 第40-42页 |
3.4.3 合作干扰机实现 | 第42-44页 |
4 随机相位实现 | 第44-63页 |
4.1 通信框图与系统模型 | 第44-46页 |
4.2 OFDM调制与误差估计 | 第46-48页 |
4.3 随机相位生成及幅度控制 | 第48-53页 |
4.3.1 发送端天线数为2情况 | 第50页 |
4.3.2 发送端信号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4.3.3 不同信道类型及相位选择下平均发送功率分析 | 第51-53页 |
4.4 发送端功率最小约束下保密速率分析 | 第53-56页 |
4.4.1 16QAM输入 | 第55-56页 |
4.4.2 理想高斯输入 | 第56页 |
4.5 保密速率最大约束下发送端功率分析 | 第56-58页 |
4.5.1 人工噪声实现下保密速率分析 | 第57-58页 |
4.6 数值分析 | 第58-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