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禾草内生真菌 | 第11页 |
1.2 禾草内生真菌对线虫的影响 | 第11-14页 |
1.3 内生真菌对禾草的抗线虫性 | 第14-17页 |
1.3.1 感染内生真菌禾草对短体线虫的影响 | 第15页 |
1.3.2 感染内生真菌禾草对根结线虫的影响 | 第15-17页 |
1.4 线虫抗性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 | 第17-20页 |
1.4.1 麦角生物碱 | 第17-18页 |
1.4.2 黑麦草碱 | 第18-19页 |
1.4.3 波胺 | 第19页 |
1.4.4 震颤素 | 第19-20页 |
1.4.5 有机酸类 | 第20页 |
1.5 作用机制 | 第20-22页 |
1.5.1 内生真菌毒素 | 第20-21页 |
1.5.2 内生真菌诱导抗线虫 | 第21-22页 |
1.6 禾草内生真菌研究的生态意义及应用前景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 第23-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1.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4页 |
2.1.2 土样采集及处理 | 第24页 |
2.1.3 线虫群落分析 | 第24-25页 |
2.1.4 统计分析 | 第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2.1 土壤线虫群落组成 | 第25-27页 |
2.2.2 土壤线虫的垂直分布 | 第27页 |
2.2.3 土壤线虫营养类群结构 | 第27-29页 |
2.2.4 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 | 第29-30页 |
2.2.5 土壤线虫功能类群特征 | 第30-31页 |
2.3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内生真菌对中华羊茅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 第33-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1.1 研究区概况 | 第33页 |
3.1.2 土样采集及处理 | 第33-34页 |
3.1.3 线虫群落分析 | 第34页 |
3.1.4 统计分析 | 第3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3.2.1 土壤线虫群落组成 | 第34-35页 |
3.2.2 土壤线虫的垂直分布 | 第35-36页 |
3.2.3 土壤线虫多样性及功能类群特征分析 | 第36页 |
3.2.4 土壤线虫营养类群结构 | 第36-38页 |
3.3 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和南方根结线虫卵囊孵化的影响 | 第40-4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4.1.1 醉马草提取液的制备 | 第40-41页 |
4.1.2 醉马草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第41页 |
4.1.3 大豆胞囊线虫卵及南方根结线虫卵囊的获得 | 第41页 |
4.1.4 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抑制率测定 | 第41页 |
4.1.5 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囊孵化抑制率测定 | 第41-42页 |
4.1.6 统计分析 | 第4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4.2.1 醉马草提取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2 醉马草提取液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囊孵化的影响 | 第43页 |
4.2.3 醉马草根系分泌物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4 醉马草根系分泌物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囊孵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7-4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7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参与课题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