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地裂场地上带板式转换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5页
    1.1 引言第9-13页
        1.1.1 结构转换层第9-10页
        1.1.2 地裂缝第10-13页
    1.2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分类、主要形式与特点及设计原则第13-17页
        1.2.1 分类第13-14页
        1.2.2 转换结构设计的原则与规定第14-17页
    1.3 地裂缝分类及当前主要应对措施第17-20页
        1.3.1 地裂缝的分类第17-18页
        1.3.2 当前地裂缝防治对策第18-20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20-22页
        1.4.1 带板式转换结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4.2 地裂缝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2页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2-23页
    1.6 主要内容第23页
    1.7 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二章 混凝土板式转换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分析第25-37页
    2.1 工程背景第25页
    2.2 整体结构建模第25-27页
    2.3 结构模态分析第27-29页
        2.3.1 结构自振周期第27-28页
        2.3.2 结构空间振型第28-29页
    2.4 结构反应谱分析第29-32页
        2.4.1 反应谱分析的基本理论第29-30页
        2.4.2 中国规范反应谱分析方法在ETABS上的实现第30-31页
        2.4.3 反应谱分析结果第31-32页
    2.5 弹性动力时程补充分析第32-36页
        2.5.1 地震波的选取第32-33页
        2.5.2 积分方式的选择第33页
        2.5.3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第33-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静力弹塑性分析第37-52页
    3.1 理论介绍第37-41页
        3.1.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相关简介第37页
        3.1.2 Pushover分析基本原理第37-38页
        3.1.3 Pushover分析的优点及待完善之处第38-39页
        3.1.4 Pushover分析控制参数第39页
        3.1.5 水平荷载的加载模式第39-41页
        3.1.6 Pushover分析计算步骤第41页
    3.2 结构模型Pushover建模第41-43页
        3.2.1 结构基本参数第41-42页
        3.2.2 塑性铰的定义第42-43页
    3.3 模型抗震性能的分析第43-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转换板设置位置对框剪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第52-58页
    4.1 研究背景介绍第52页
    4.2 计算模型第52页
    4.3 结构模态分析第52-54页
    4.4 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分析第54-56页
        4.4.1 结构侧移第54-55页
        4.4.2 结构层间位移第55页
        4.4.3 结构层间位移角第55-56页
        4.4.4 结构内力第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地裂场地对带板式转换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第58-66页
    5.1 地裂缝背景介绍第58页
    5.2 模型选取第58-60页
        5.2.1 基本假定第58-59页
        5.2.2 模型支座的选取第59页
        5.2.3 沉降曲线的选取第59-60页
    5.3 地裂场地上带板式转换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第60-65页
        5.3.1 地面不均匀沉降对结构层间位移影响第60-61页
        5.3.2 地面不均匀沉降对结构层间位移角影响第61-62页
        5.3.3 剪力分析第62-63页
        5.3.4 轴力分析第63-65页
    5.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结论与展望第66-69页
    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第66-67页
    后续工作与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子拍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pBcl-2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及其分子药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