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喹诺酮类抗菌药吉米沙星的PK/PD研究 | 第8-13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缩略语表 | 第15-1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7-21页 |
1 抗生素耐药现状及应对策略 | 第17页 |
2 PK/PD研究在抗生素研发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3 喹诺酮类PK/PD研究 | 第18-19页 |
4 微透析技术在抗生素研发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甲磺酸吉米沙星的药效学研究 | 第21-5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3页 |
1.1 药物及其配制 | 第21-22页 |
1.2 培养基和试剂 | 第22页 |
1.3 细菌 | 第22-23页 |
1.4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1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23页 |
2.2 体内试验 | 第23-2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4-57页 |
3.1 1039株临床分离菌的敏感分布(MIC) | 第24-46页 |
3.2 吉米沙星对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 | 第46-57页 |
4 结论 | 第57-59页 |
第3章 喹诺酮类抗菌药吉米沙星的PK研究 | 第59-117页 |
一、生物基质中吉米沙星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 第59-7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9-61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59-60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60页 |
1.3 耗材 | 第60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60-61页 |
2 生物样品预处理 | 第61页 |
2.1 溶液的配制 | 第61页 |
2.2 生物样品预处理 | 第61页 |
3 LC-MS/MS分析条件 | 第61-63页 |
3.1 色谱条件 | 第61-62页 |
3.2 质谱条件 | 第62-63页 |
4 分析方法确证 | 第63-65页 |
4.1 特异性 | 第63页 |
4.2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 第63-64页 |
4.3 灵敏度 | 第64页 |
4.4 精密度和准确性 | 第64页 |
4.5 基质效应 | 第64页 |
4.6 稳定性 | 第64-65页 |
5 分析方法的实施 | 第65页 |
6 实验结果 | 第65-69页 |
6.1 质谱条件和特异性 | 第65-66页 |
6.2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和灵敏度 | 第66-67页 |
6.3 精密度和准确性 | 第67-68页 |
6.4 基质效应 | 第68页 |
6.5 稳定性 | 第68-69页 |
7 讨论 | 第69页 |
8 小结 | 第69-71页 |
二、吉米沙星微透析体内外回收率的测定及其稳定性的考察 | 第71-8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1-72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71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71-72页 |
1.3 耗材 | 第72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72页 |
2 溶液的配制 | 第72-73页 |
3 体外回收率实验 | 第73-74页 |
3.1 透析法(Dialysis法)测定浓度对回收率的影响 | 第73页 |
3.2 反透析法(Retrodialysis法)测定浓度对回收率的影响 | 第73-74页 |
3.3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日内稳定性 | 第74页 |
4 体内回收率实验 | 第74-75页 |
4.1 手术过程 | 第74-75页 |
4.2 反透析法测定浓度对回收率的影响 | 第75页 |
4.3 微透析探针的可重复利用性 | 第75页 |
5 实验结果 | 第75-78页 |
5.1 体外回收率实验 | 第75-76页 |
5.2 日内回收率及稳定性考察 | 第76-77页 |
5.3 体内回收率实验 | 第77-78页 |
6 讨论 | 第78页 |
7 小结 | 第78-81页 |
三、吉米沙星在大鼠感染模型中的PK研究 | 第81-11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81-82页 |
1.1 菌株 | 第81页 |
1.2 培养基 | 第81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81页 |
1.4 试剂和药品 | 第81页 |
1.5 耗材和仪器 | 第81-8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82-84页 |
2.1 溶液配制 | 第82页 |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43300的培养 | 第82页 |
2.3 菌落计数 | 第82-83页 |
2.4 手术过程 | 第83页 |
2.5 样品采集 | 第83页 |
2.6 样品处理与分析 | 第83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83-8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4-114页 |
3.1 血浆PK评价 | 第84-99页 |
3.2 腿部肌肉组织PK评价 | 第99-114页 |
4 讨论 | 第114-116页 |
4.1 给药剂量 | 第114页 |
4.2 PK参数 | 第114-116页 |
5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4章 吉米沙星在大鼠感染模型中的PK/PD研究 | 第117-13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17-118页 |
1.1 菌株 | 第117页 |
1.2 培养基 | 第117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117页 |
1.4 试剂和药品 | 第117页 |
1.5 耗材和仪器 | 第117-11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18-121页 |
2.1 溶液配制 | 第118页 |
2.2 药敏实验 | 第118-119页 |
2.3 大鼠腿部感染模型建立 | 第119-121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12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21-128页 |
3.1 体外药敏实验 | 第121页 |
3.2 大鼠腿部感染模型的建立 | 第121-123页 |
3.3 PK/PD参数分析 | 第123-128页 |
4 讨论 | 第128-129页 |
5 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31-135页 |
1 讨论 | 第131-132页 |
2 结论 | 第132-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第二部分 新型抗结核药物的ADME/T早期研究 | 第139-185页 |
中文摘要 | 第141-143页 |
Abstract | 第143-145页 |
缩略语表 | 第145-14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7-151页 |
1 结核病现状 | 第147-148页 |
2 抗结核药物研发现状 | 第148-149页 |
3 液-质联用技术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9-150页 |
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50-151页 |
第2章 生物样品中A2和A6的LC-MS/MS分析方法的确立 | 第151-16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51-153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151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151-152页 |
1.3 耗材 | 第152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152-153页 |
2 生物样品预处理 | 第153页 |
2.1 溶液的配制 | 第153页 |
2.2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 第153页 |
3 LC-MS/MS分析条件 | 第153-154页 |
3.1 色谱条件 | 第153-154页 |
3.2 质谱条件 | 第154页 |
4 分析方法确证 | 第154-156页 |
4.1 特异性 | 第154-155页 |
4.2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 第155页 |
4.3 灵敏度 | 第155页 |
4.4 精密度和准确性 | 第155页 |
4.5 提取回收率 | 第155-156页 |
4.6 基质效应 | 第156页 |
4.7 稳定性 | 第156页 |
5 分析方法的实施 | 第156-157页 |
6 结果 | 第157-162页 |
6.1 质谱条件和特异性 | 第157-158页 |
6.2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和灵敏度 | 第158-159页 |
6.3 精密度和准确性 | 第159-160页 |
6.4 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 | 第160页 |
6.5 稳定性 | 第160-162页 |
7 讨论 | 第162-163页 |
7.1 样品的前处理 | 第162页 |
7.2 色谱条件 | 第162-163页 |
7.3 质谱条件 | 第163页 |
8 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3章 A2和A6在大鼠体内的ADME/T早期研究 | 第165-17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65-167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165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165-166页 |
1.3 耗材 | 第166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166-16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67-168页 |
2.1 A2和A6药液的配制 | 第167页 |
2.2 动物饲养及给药 | 第167页 |
2.3 血样采集 | 第167页 |
2.4 样品处理与分析 | 第167-168页 |
3 结果 | 第168-175页 |
3.1 血药浓度 | 第168-169页 |
3.2 药时曲线 | 第169-171页 |
3.3 药代动力学参数 | 第171-174页 |
3.4 毒性评价 | 第174-175页 |
4 讨论 | 第175页 |
5 小结 | 第175-177页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77-179页 |
1 讨论 | 第177页 |
2 结论 | 第17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85-187页 |
文献综述 PK/PD分析在抗生素研发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187-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07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 | 第207-209页 |
致谢 | 第209-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