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表 | 第9-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4页 |
1.1 水中氨氮的来源与危害 | 第17-19页 |
1.1.1 氨氮的主要来源 | 第17页 |
1.1.2 水中氨氮的形态 | 第17-18页 |
1.1.3 水中氨氮的危害 | 第18-19页 |
1.2 我国北方冬季地表水中氨氮污染现状 | 第19-20页 |
1.2.1 氨氮污染的普遍性 | 第19页 |
1.2.2 氨氮污染的特异性 | 第19-20页 |
1.3 国内外低温除氨氮的研究现状 | 第20-31页 |
1.3.1 折点氯化除氨氮的研究与应用 | 第20-21页 |
1.3.2 吸附法除氨氮的研究与应用 | 第21-25页 |
1.3.3 生物法除氨氮的研究与应用 | 第25-31页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31页 |
1.4.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案 | 第32-3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5.2 技术方案 | 第33-3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52页 |
2.1 试验工艺 | 第34-42页 |
2.1.1 臭氧氧化-UMBF的中试研究 | 第34-37页 |
2.1.2 臭氧氧化-UMBF的生产试验研究 | 第37-41页 |
2.1.3 实验室试验研究 | 第41-42页 |
2.2 部分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3-47页 |
2.3.1 混凝实验方法 | 第43页 |
2.3.2 工艺段水样采集方法与分析 | 第43-44页 |
2.3.3 UMBF内水样采集方法及分析 | 第44页 |
2.3.4 吸附等温线模型及热力学方程 | 第44-46页 |
2.3.5 动力学模型 | 第46-47页 |
2.4 监测分析方法 | 第47-52页 |
2.4.1 理化指标分析 | 第47-49页 |
2.4.2 生物指标分析 | 第49页 |
2.4.3 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 第49-51页 |
2.4.4 其它常规指标分析 | 第51-52页 |
第3章 强化UMBF处理受污染水源水的性能评价 | 第52-88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低温时期气浮-UMBF除污染物效能的生产应用 | 第52-63页 |
3.2.1 气浮-UMBF对CODMn的去除 | 第52-53页 |
3.2.2 气浮-UMBF对浊度的去除 | 第53-54页 |
3.2.3 气浮-UMBF对氨氮的去除 | 第54-55页 |
3.2.4 气浮-UMBF对亚硝态氮的去除 | 第55-56页 |
3.2.5 气浮-UMBF对AOC的去除 | 第56-57页 |
3.2.6 气浮-UMBF各工艺段出水中溶解氧浓度变化 | 第57-58页 |
3.2.7 气浮-UMBF各工艺出水三维荧光扫描 | 第58-60页 |
3.2.8 气浮-UMBF各工艺段出水中UV254和DOC的变化 | 第60-61页 |
3.2.9 气浮-UMBF各工艺对微量有机物的去除 | 第61-63页 |
3.3 低温时期臭氧催化氧化-UMBF除污染物效能 | 第63-87页 |
3.3.1 臭氧催化氧化-UMBF去除污染物效能的中试研究 | 第63-79页 |
3.3.2 臭氧催化氧化-UMBF去除污染物效能的研究 | 第79-83页 |
3.3.3 生产应用及效益分析 | 第83-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4章 低温期UMBF去除氨氮的特性和生物菌群的响应机制 | 第88-125页 |
4.1 引言 | 第88页 |
4.2 低温期UMBF响应氨氮负荷的变化 | 第88-109页 |
4.2.1 低温环境下UMBF内氨氮的迁移与转化 | 第88-94页 |
4.2.2 低温环境下UMBF内亚硝态氮的迁移与转化 | 第94-99页 |
4.2.3 低温环境下UMBF内硝态氮的迁移与转化 | 第99-105页 |
4.2.4 低温环境下UMBF内“三氮”平衡解析 | 第105-106页 |
4.2.5 低温环境下UMBF内溶解氧消耗量沿滤层的变化解析 | 第106-109页 |
4.3 低温期UMBF内微生物群落对滤料滤层变化的响应 | 第109-123页 |
4.3.1 测序数据预处理及结果 | 第109-111页 |
4.3.2 生物滤池内主要菌群分类 | 第111-118页 |
4.3.3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118-120页 |
4.3.4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120-12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5章 UMBF内氨氮转移的机制研究 | 第125-158页 |
5.1 引言 | 第125页 |
5.2 滤料吸附氨氮的机制 | 第125-144页 |
5.2.1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125-133页 |
5.2.2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133-140页 |
5.2.3 离子强度和pH值的影响 | 第140-142页 |
5.2.4 共存离子及价态对吸附氨氮的影响 | 第142-144页 |
5.3 滤池内滤料吸附氨氮机理的印证 | 第144-149页 |
5.3.1 吸附剂表面Zeta电位分析 | 第144-145页 |
5.3.2 微观形貌及表层元素组成变化 | 第145-147页 |
5.3.3 傅里叶红外线光谱分析 | 第147-148页 |
5.3.4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48-149页 |
5.4 滤池内滤料原位氨氮解吸附的机制 | 第149-156页 |
5.4.1 离子强度和pH对解吸附的影响 | 第149-151页 |
5.4.2 吸附量和生物降解对解吸附的影响 | 第151-153页 |
5.4.3 原位促进UMBF内氨氮迁移与转化技术的研究 | 第153-1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结论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74-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
个人简历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