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1.2.1 设备维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2.2 设备更换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3 研究发展趋势 | 第18页 |
| 1.4 课题的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4.1 课题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2章 设备维护与更换的基础理论 | 第20-27页 |
| 2.1 引言 | 第20页 |
| 2.2 设备的可靠性 | 第20-22页 |
| 2.2.1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 第20页 |
| 2.2.2 常用的设备可靠性指标 | 第20-22页 |
| 2.3 设备的修复非新预防性维护和更换策略 | 第22-24页 |
| 2.3.1 设备预防性维护的“修复非新”性 | 第22-23页 |
| 2.3.2 设备更换策略相关基础理论 | 第23-24页 |
| 2.4 常用的设备失效分布 | 第24-26页 |
| 2.4.1 威布尔分布 | 第24-25页 |
| 2.4.2 指数分布 | 第25-26页 |
| 2.4.3 正态分布 | 第2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单设备动态预防性维护与更换策略 | 第27-38页 |
| 3.1 引言 | 第27页 |
| 3.2 基于可靠性的单设备动态预防性维护策略 | 第27-32页 |
| 3.2.1 模型假设 | 第28页 |
| 3.2.2 基于可靠性的单设备动态预防性维护模型建立 | 第28-30页 |
| 3.2.3 算例分析 | 第30-32页 |
| 3.3 设备中单部件更换策略 | 第32-37页 |
| 3.3.1 模型假设 | 第32页 |
| 3.3.2 最优更换策略的建立与求解 | 第32-36页 |
| 3.3.3 算例分析 | 第36-3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串联系统的动态预防性维护和更换策略 | 第38-50页 |
| 4.1 引言 | 第38-39页 |
| 4.2 串联系统的动态预防性维护策略 | 第39-43页 |
| 4.2.1 模型假设 | 第39页 |
| 4.2.2 串联系统动态预防性维护模型建立 | 第39-41页 |
| 4.2.3 算例分析 | 第41-43页 |
| 4.3 两串联设备部件的更换策略 | 第43-49页 |
| 4.3.1 模型假设 | 第43-44页 |
| 4.3.2 在更换策略N=(N_1,N_2)下的可用度 | 第44-45页 |
| 4.3.3 最优更换策略的建立与求解 | 第45-48页 |
| 4.3.4 算例分析 | 第48-4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混联系统的动态预防性维护策略 | 第50-57页 |
| 5.1 引言 | 第50-51页 |
| 5.2 模型假设 | 第51页 |
| 5.3 动态预防性维护模型的建立 | 第51-54页 |
| 5.4 算例分析 | 第54-5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