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陆地水文学、水文地理学(水象学)论文--冰川论文

川西晚第四纪冰川平衡线高度的确定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概述第8-19页
    1.1 冰川物质平衡线概述第8页
    1.2 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确定的研究概况第8-9页
    1.3 第四纪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确定的研究概况第9-14页
        1.3.1 侧碛最大高度法(MELM)第9-10页
        1.3.2 冰斗底部高度法(cirque-floor altitudes method,CF)第10-11页
        1.3.3 冰川上下高差比率法(THAR)第11-12页
        1.3.4 终碛到最高峰高差比率法(TSAM)第12页
        1.3.5 面积-高程平衡率法(ABBR)第12-14页
        1.3.6 积累区面积比率法(AAR)第14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5 选题依据与意义第16-17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7页
    1.7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第17-19页
2 研究区自然特征第19-22页
    2.1 小相岭自然地理特征第19-20页
        2.1.1 地理位置第19页
        2.1.2 区域气候特征第19-20页
        2.1.3 区域地质与地貌特征第20页
    2.2 螺髻山自然地理特征第20-22页
        2.2.1 地理位置第20页
        2.2.2 区域气候特征第20-21页
        2.2.3 区域地质环境第21-22页
3 研究区第四纪冰川地貌第22-32页
    3.1 小相岭晚第四纪冰川地貌第22-27页
        3.1.1 小相岭晚第四纪冰川侵蚀地貌第22-26页
        3.1.2 小相岭晚第四纪冰川堆积地貌第26-27页
    3.2 螺髻山晚第四纪冰川地貌第27-28页
        3.2.1 螺髻山冰川侵蚀地貌第27页
        3.2.2 螺髻山冰川堆积地貌第27-28页
    3.3 不同冰期序列第28-32页
        3.3.1 小相岭地区的第四纪冰川作用时限第28-31页
        3.3.2 螺髻山地区的冰期系列第31-32页
4 现代冰川平衡线计算第32-36页
    4.1 小相岭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计算第32-34页
    4.2 螺髻山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计算第34-36页
5 古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的确定第36-41页
    5.1 小相岭古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第36-37页
    5.2 螺髻山古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第37-41页
        5.2.1 冰斗底部高程法(CF)第37-38页
        5.2.2 末端至冰斗后壁比率法(THAR)第38页
        5.2.3 侧碛垄最大高度法(MELM)第38-39页
        5.2.4 TSAM法第39-41页
6 冰川物质平衡线计算的影响因素第41-47页
    6.1 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推算的影响因素第41-43页
        6.1.1 降水梯度第41页
        6.1.2 现代冰川平衡线处的气温与降水关系第41页
        6.1.3 气象站的选取第41-42页
        6.1.4 温度梯度的推定第42-43页
    6.2 古冰川物质平衡线推算的影响因素第43-47页
        6.2.1 构造抬升运动第43-44页
        6.2.2 海平面升降的影响第44页
        6.2.3 地形因素第44-45页
        6.2.4 古冰川地貌保存的不完整性第45-46页
        6.2.5 不同计算方法产生的误差第46-47页
7 结论与讨论第47-48页
    7.1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区教育教材开发的现状研究--以上海市五所社区学校为例
下一篇: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说话者识别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