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地区城镇化质量评价与路径研究--以阿拉善盟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1 草原城镇 | 第21页 |
2.1.2 新型城镇化 | 第21-22页 |
2.1.3 城镇化质量 | 第22页 |
2.1.4 熵值法 | 第22-23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3-27页 |
2.2.1 环境容载力理论 | 第23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2.3 生态城市理论 | 第24页 |
2.2.4 增长极理论 | 第24-27页 |
第三章 阿拉善盟城镇化特征及主要问题 | 第27-39页 |
3.1 阿拉善盟概况 | 第27-29页 |
3.1.1 基本概况 | 第27-28页 |
3.1.2 城镇化历程及现状 | 第28-29页 |
3.2 城镇化发展分析 | 第29-36页 |
3.2.1 城镇化建设成就分析 | 第29-32页 |
3.2.2 城镇化优势分析 | 第32-34页 |
3.2.3 城镇化发展问题分析 | 第34-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第四章 阿拉善草原地区城镇化质量评价 | 第39-65页 |
4.1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3页 |
4.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第39-40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43页 |
4.2 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 | 第43-45页 |
4.2.1 样本选择 | 第43-44页 |
4.2.2 综合评价 | 第44-45页 |
4.3 旗域城镇化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45-61页 |
4.3.1 经济层面 | 第47-50页 |
4.3.2 社会发展层面 | 第50-57页 |
4.3.3 空间及生态保障质量层面 | 第57-60页 |
4.3.4 人居环境质量层面 | 第60页 |
4.3.5 质量与速度协调层面 | 第60-61页 |
4.4 盟域整体城镇化质量评述 | 第61-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草原地区城镇化质量提升策略及路径选择 | 第65-77页 |
5.1 草原地区城镇化质量发展影响要素分析 | 第65-68页 |
5.1.1 经济要素 | 第65-66页 |
5.1.2 社会发展要素 | 第66-67页 |
5.1.3 空间要素 | 第67-68页 |
5.1.4 生态环境要素 | 第68页 |
5.2 草原地区城镇化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 第68-72页 |
5.2.1 以融入城镇群带动城镇体系发展 | 第68-69页 |
5.2.2 以优质服务体系保障城镇化质量 | 第69页 |
5.2.3 以均等化目标建设基本公共设施 | 第69页 |
5.2.4 以智慧城镇建设提高人才吸引力 | 第69-70页 |
5.2.5 以品质旅游建设特色草原城镇 | 第70-71页 |
5.2.6 以生态容载力推导城镇化规模 | 第71-72页 |
5.2.7 以高新科技产业带动产业转型 | 第72页 |
5.3 草原城镇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 第72-76页 |
5.3.1 内外兼修,协调构建城镇体系格局 | 第73-74页 |
5.3.2 以人为本,均衡布局基本服务设施 | 第74页 |
5.3.3 生态优先,科学推导城镇规模 | 第74-75页 |
5.3.4 转型升级,构建新型生态产业结构 | 第75-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1.主要结论 | 第77页 |
2.创新点与不足 | 第77-78页 |
3.发展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图表目录 | 第83-85页 |
图录 | 第83页 |
表录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7-89页 |
个人简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