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概念界定 | 第9页 |
(二) 关于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 | 第9-10页 |
(三) 关于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 | 第10页 |
(四) 关于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启示 | 第10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一)关于早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 | 第10-11页 |
(二)关于毛泽东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 第11页 |
三、文献评述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17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一) 研究重点 | 第15页 |
(二) 研究难点 | 第15页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含义及其形成 | 第17-30页 |
一、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观的含义 | 第17-18页 |
(二)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含义 | 第18页 |
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18-24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 | 第18-20页 |
(二) 列宁、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 | 第20-22页 |
(三)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 第22-24页 |
三、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 第24-30页 |
(一) 萌芽阶段(1918--1920) | 第24-25页 |
(二) 发展阶段(1921--1945) | 第25-27页 |
(三) 丰富阶段(1946--1965) | 第27-28页 |
(四) 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6)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 第30-47页 |
一、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 | 第30-43页 |
(一) 在认识上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第30-34页 |
(二) 在价值评价上怎样评价马克思主义 | 第34-36页 |
(三) 在态度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 第36-39页 |
(四) 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39-43页 |
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特点 | 第43-47页 |
(一) 实践性 | 第43-44页 |
(二) 科学性 | 第44-45页 |
(三) 创新性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 | 第47-54页 |
一、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价值 | 第47-49页 |
(一) 促进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成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者 | 第47-48页 |
(二) 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坚持正确的方向 | 第48页 |
(三)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 第48-49页 |
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启示 | 第49-54页 |
(一) 科学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 第49-50页 |
(二) 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50-52页 |
(三) 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丰富马克思主义 | 第52页 |
(四)共产党员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在校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