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城镇选址与水系 | 第12-13页 |
1.1.2 成都平原城镇选址与水系 | 第13-14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2.1 古代城镇选址的研究 | 第14-17页 |
1.2.2 城镇选址与水系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3 成都平原城镇历史的研究 | 第18-19页 |
1.2.4 成都平原水利、水系的研究 | 第19-20页 |
1.2.5 研究评述 | 第20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3-3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1 城镇选址 | 第23-24页 |
2.1.2 成都平原水系 | 第24-25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第25-30页 |
2.2.1 古代城镇选址思想的发展脉络 | 第25-29页 |
2.2.2 古代城镇选址与河流水系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成都平原水系的形成 | 第31-50页 |
3.1 成都平原概况 | 第31-35页 |
3.1.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31-32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2-35页 |
3.1.3 小结 | 第35页 |
3.2 成都平原水系的形成 | 第35-42页 |
3.2.1 雏形期(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256年) | 第35-36页 |
3.2.2 形成期(公元前256年至公元266年) | 第36-38页 |
3.2.3 完善期(公元266年公元1271年) | 第38-40页 |
3.2.4 成熟期(公元1271年至公元1911年) | 第40-42页 |
3.3 成都平原水系变迁的特点 | 第42-44页 |
3.3.1 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 第43页 |
3.3.2 水系形态逐渐趋于完整 | 第43-44页 |
3.3.3 水系功能逐渐复合 | 第44页 |
3.4 成都平原水系功能分析 | 第44-49页 |
3.4.1 交通功能 | 第44-45页 |
3.4.2 防洪功能 | 第45-46页 |
3.4.3 灌溉功能 | 第46页 |
3.4.4 生态功能 | 第46-47页 |
3.4.5 历史文化功能 | 第47-48页 |
3.4.6 景观功能 | 第48页 |
3.4.7 军事防御功能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历史时期成都平原城镇选址 | 第50-74页 |
4.1 辗转迁移,城镇渐起(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256年) | 第50-57页 |
4.1.1 古蜀城址辗转迁移 | 第50-53页 |
4.1.2 张若筑三城 | 第53-57页 |
4.2 城镇兴起,雏形初现(公元前256年至公元266年) | 第57-62页 |
4.2.1 成都城 | 第58-59页 |
4.2.2 内江流域 | 第59-61页 |
4.2.3 外江流域 | 第61-62页 |
4.3 自主多样,格局初具(公元266年公元1271年) | 第62-69页 |
4.3.1 成都城 | 第63-66页 |
4.3.2 内江流域 | 第66-67页 |
4.3.3 外江流域 | 第67-69页 |
4.4 曲折发展,渐臻成熟(公元1271年至公元1911年) | 第69-72页 |
4.4.1 成都城 | 第70-71页 |
4.4.2 内江流域 | 第71-72页 |
4.4.3 外江流域 | 第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成都平原水系与城镇选址的关系 | 第74-93页 |
5.1 基于水系的成都平原城址选择特点 | 第74-76页 |
5.1.1 因堰而生,因水而兴 | 第74-75页 |
5.1.2 因水迁移 | 第75-76页 |
5.2 基于水系的成都平原城镇分布特点 | 第76-81页 |
5.2.1 城址空间分布发展特点 | 第76-79页 |
5.2.2 城镇体系以及分布特点 | 第79-81页 |
5.3 基于水系的成都平原城址形态特点 | 第81-83页 |
5.3.1 平面形态演进特点 | 第81-82页 |
5.3.2 立体空间形态特点 | 第82-83页 |
5.4 基于水系的成都平原城址功能空间特点 | 第83-87页 |
5.4.1 交通街巷空间 | 第83-85页 |
5.4.2 园林绿化空间 | 第85-86页 |
5.4.3 商业、居住空间 | 第86-87页 |
5.5 成都平原水系与城镇选址的相互关系 | 第87-88页 |
5.6 历史规律、经验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 第88-91页 |
5.6.1 近现代成都平原水环境的衰落 | 第88-90页 |
5.6.2 历史规律、经验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 第90-9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3-95页 |
6.1 本文基本结论 | 第93-94页 |
6.2 本研究中的不足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地方志书与文史资料 | 第96-97页 |
硕博论文 | 第97-98页 |
中文专著 | 第98-99页 |
中文期刊 | 第99-100页 |
外文文献 | 第100-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