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糯玉米特点及主要育种方法 | 第9-10页 |
1.1.1 糯玉米特点及应用 | 第9页 |
1.1.2 我国糯玉米育种目标及方法 | 第9-10页 |
1.2 单倍体的产生 | 第10-13页 |
1.2.1 花药组织培养获得单倍体 | 第10页 |
1.2.2 诱导孤雄生殖获得单倍体 | 第10-11页 |
1.2.3 诱导孤雌生殖获得单倍体 | 第11-12页 |
1.2.4 化学及物理方法诱导获得孤雌生殖单倍体 | 第12-13页 |
1.3 单倍体的鉴定 | 第13-14页 |
1.3.1 细胞遗传学方法 | 第13页 |
1.3.2 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 | 第13页 |
1.3.3 遗传标记法 | 第13-14页 |
1.3.4 其它鉴定方法 | 第14页 |
1.4 单倍体的加倍方法 | 第14-16页 |
1.4.1 自然加倍法 | 第14-15页 |
1.4.2 秋水仙素加倍 | 第15-16页 |
1.4.3 抗微管除草剂加倍 | 第16页 |
1.4.4 物理加倍 | 第16页 |
1.5 DH系的表现和应用 | 第16-17页 |
1.5.1 DH系的田间表现 | 第16页 |
1.5.2 DH系的配合力表现 | 第16-17页 |
1.5.3 DH系的应用 | 第17页 |
1.6 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糯玉米单倍体诱导率的研究 | 第19-2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2页 |
2.2.1 不同花丝长度对糯玉米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2 不同授粉时期对糯玉米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3 果穗不同部位对糯玉米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22-24页 |
2.3.1 单倍体诱导系HG1—HG5的诱导效果 | 第22页 |
2.3.2 花丝长度、授粉时期的选择 | 第22-23页 |
2.3.3 果穗不同部位的影响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糯玉米单倍体加倍效率研究 | 第24-2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3.2.1 不同加倍方法对糯玉米单倍体植株成活情况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2 不同加倍方法对糯玉米单倍体植株散粉情况的影响 | 第26页 |
3.2.3 不同加倍方法对糯玉米单倍体植株结实情况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27-29页 |
第四章 糯玉米DH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 第29-40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4.1.2 田间及室内考种项目 | 第29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4.2.1 杂种优势分析 | 第29-30页 |
4.2.2 配合力分析 | 第3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4.3.1 杂种优势分析 | 第30-34页 |
4.3.2 DH系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4页 |
4.3.3 DH系一般配合力分析 | 第34-36页 |
4.3.4 DH系特殊配合力分析 | 第36-38页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