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的守护--新媒体时代隐私权保护的伦理思考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6-19页 |
(一) 选题原因 | 第6-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17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一、新媒体时代主体性的失守:隐私泄露 | 第19-27页 |
(一) 我们成了透明人:主体性坍塌的全面性 | 第19-22页 |
(二) 大家都是参与者:主体性侵蚀的多因性 | 第22-23页 |
(三) 我暴露我的隐私:主体性异化的主动性 | 第23-24页 |
(四) 不可撤销的暴露:主体性污点的恒久性 | 第24-25页 |
(五) 到处是商业利益:主体性存在的工具化 | 第25-27页 |
二、主体性失守的新媒体时代:伦理困境 | 第27-35页 |
(一) 个体伦理困境:主体性的“退化”现象 | 第27-30页 |
1. 个体主体性的物化 | 第27-28页 |
2. 个体主体性的虚化 | 第28-29页 |
3. 伦理选择的复杂化 | 第29页 |
4. 主体性表达的异化 | 第29-30页 |
(二) 公共伦理困境:“主体间性”的损毁 | 第30-35页 |
1. 主体间性环境的破坏 | 第31-32页 |
2. 社会伦理意识的下降 | 第32-33页 |
3. 社会运行伦理的异化 | 第33-34页 |
4. 伦理责任主体的消失 | 第34-35页 |
三、新媒体时代的隐私权保护:伦理重申 | 第35-42页 |
(一) 科技部门对技术伦理认识的提升 | 第35-37页 |
(二) 媒体部门的媒体责任意识需强化 | 第37页 |
(三) 商业机构需要重构义利伦理文化 | 第37-38页 |
(四) 监管部门需加强员工职业伦理教育 | 第38-39页 |
(五) 营造宽容和谐的社会伦理氛围 | 第39-40页 |
(六) 正确表达个体的主体性诉求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