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智能响应性纳米载体的基因输送与肿瘤治疗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指导思想第12-47页
    1.1 肿瘤的产生及治疗现状第12-13页
    1.2 纳米颗粒用作基因输送载体第13-16页
    1.3 基因输送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第16-20页
        1.3.1 细胞外障碍第16-18页
        1.3.2 细胞内障碍第18-20页
    1.4 合理设计基因载体第20-29页
        1.4.1 聚合物基因载体第20-24页
        1.4.2 制备基因输送体系的主要方法第24页
        1.4.3 设计靶向性的基因治疗运载系统第24-29页
    1.5 实验中涉及到的重要生物学概念第29-35页
        1.5.1 shRNA第29-30页
        1.5.2 肿瘤干细胞和Bmi-1第30-33页
        1.5.3 ABCG2与耐药第33-34页
        1.5.4 TRAIL和细胞凋亡第34-35页
    1.6 选题意义及指导思想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47页
第二章 含有细胞膜靶向的层状纳米颗粒在体内和体外的转染研究第47-69页
    2.1 引言第47-48页
    2.2 实验部分第48-52页
        2.2.1 实验材料第48页
        2.2.2 肝素-透明质酸(HA-HP)的制备第48-49页
        2.2.3 三元复合物的组装和表征第49页
        2.2.4 复合物稳定性的测试第49-50页
        2.2.5 复合物在还原性条件下的稳定性测试第50页
        2.2.6 体外转染实验第50-51页
        2.2.7 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验证复合物对小鼠的毒性第51-52页
        2.2.8 肿瘤起始实验验证复合物递送质粒的效率第52页
        2.2.9 测定复合物对肿瘤干细胞形成的影响第52页
        2.2.10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蛋白的表达第5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2-65页
        2.3.1 HA-HP的制备与表征第52-54页
        2.3.2 复合物的形态和表征第54-55页
        2.3.3 透明质酸酶和氧化还原环境对复合物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第55-57页
        2.3.4 HP的竞争作用对DNA释放的促进作用第57-58页
        2.3.5 复合物对细胞的毒性实验第58-59页
        2.3.6 复合物体外转染实验第59-61页
        2.3.7 复合物的细胞摄取实验第61-62页
        2.3.8 小球形成实验第62-64页
        2.3.9 小鼠移植模型第64-65页
    2.4 小结第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第三章 具有增强溶酶体逃逸的纳米载体输送shRNA及其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第69-90页
    3.1 引言第69-71页
    3.2 实验部分第71-76页
        3.2.1 实验材料第71页
        3.2.2 Au-PEI的合成第71-72页
        3.2.3 CS-Aco和CS-Car的合成第72页
        3.2.4 复合物的层层自组装第72页
        3.2.5 凝胶电泳实验第72页
        3.2.6 shRNA的释放实验第72页
        3.2.7 细胞摄入实验第72-73页
        3.2.8 验证阿霉素对细胞的毒性第73页
        3.2.9 shABCG2的克隆第73页
        3.2.10 HepG2细胞RNA的抽提第73-74页
        3.2.11 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第74页
        3.2.12 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第74页
        3.2.13 流式细胞术(FACS)第74-75页
        3.2.14 免疫组化(IHC)第75页
        3.2.15 免疫荧光(IF)第75页
        3.2.16 体内移植瘤实验第75-76页
        3.2.17 统计分析第7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6-87页
        3.3.1 Au-PEI/CS-Aco/PEI/shRNA的负载实验及检测第76-77页
        3.3.2 shRNA与Au-PEI/CS-Aco/PEI的复合能力第77页
        3.3.3 pH对shRNA释放的影响第77-78页
        3.3.4 细胞对Au-PEI/CS-Aco/PEI/shRNA的摄取效率第78-80页
        3.3.5 shRNA内涵体逃逸效果第80-81页
        3.3.6 细胞毒性实验第81-82页
        3.3.7 细胞内ABCG2的表达量第82-83页
        3.3.8 Au-PEI/CS-Aco/PEI/shABCG2增强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第83-85页
        3.3.9 药物在肿瘤细胞的富集第85页
        3.3.10 肿瘤的治疗效果第85-87页
    3.4 小结第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第四章 具有核靶向功能的纳米颗粒在体内和体外的转染研究第90-110页
    4.1 引言第90-92页
    4.2 实验部分第92-96页
        4.2.1 实验材料第92页
        4.2.2 Au-PEI纳米颗粒的合成第92页
        4.2.3 PEI-Dexa的合成第92页
        4.2.4 Au-PEI/DNA/PEI-Dexa三元复合物的制备第92页
        4.2.5 Au-PEI/DNA/PEI-Dexa的表征第92-93页
        4.2.6 复合物对细胞的毒性实验第93页
        4.2.7 体外转染实验第93页
        4.2.8 Cy5标记DNA的实验过程第93页
        4.2.9 细胞内吞实验第93-94页
        4.2.10 复合物在细胞内的共定位实验第94页
        4.2.11 核质分离实验第94页
        4.2.12 TRAIL克隆第94-95页
        4.2.13 体内转染实验第95页
        4.2.14 免疫组化第95页
        4.2.15 免疫印迹第95页
        4.2.16 检测TRAIL的表达量实验第95-9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6-107页
        4.3.1 Au-PEI/DNA/PEI-Dexa的合成第96-97页
        4.3.2 Au-PEI/DNA/PEI-Dexa纳米复合物的表征第97-100页
        4.3.3 细胞毒性第100-101页
        4.3.4 体外转染第101-102页
        4.3.5 细胞摄入实验第102页
        4.3.6 纳米复合物在细胞内的分布第102-104页
        4.3.7 核质分布第104-105页
        4.3.8 体内基因输送能力第105-107页
    4.4 小结第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0页
第五章 双响应纳米载体的合成及基因递送的研究第110-128页
    5.1 引言第110-111页
    5.2 实验部分第111-114页
        5.2.1 实验材料第111-112页
        5.2.2 实验方法第112-113页
        5.2.3 细胞培养第113页
        5.2.4 细胞毒性第113-114页
        5.2.5 体外转染实验第11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4-124页
        5.3.1 PA-PEI-SS的合成和表征第114-116页
        5.3.2 复合物的特征第116-120页
        5.3.3 聚合物的双重降解特性第120-121页
        5.3.4 细胞毒性实验第121-122页
        5.3.5 体外转染第122-124页
    5.4 小结第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8页
主要结论第128-130页
博士研究生阶段主要研究成果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功能化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固定化酶的研究
下一篇:海洛因成瘾的检测方法及其神经病理学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