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论文结构编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与积累规律 | 第17-23页 |
2.1 单种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 | 第17-18页 |
2.2 两个放射性核素相继衰变的规律 | 第18-21页 |
2.3 多级衰变与放射性平衡 | 第21-23页 |
第3章 工作中的影响因素 | 第23-29页 |
3.1 伽玛测井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3.1.1 放射性平衡的影响 | 第23页 |
3.1.2 工作参数对测井曲线的影响 | 第23页 |
3.1.3 钻孔中氡沉淀物以及放射性水、水温度的影响 | 第23-24页 |
3.1.4 地层因素的影响 | 第24页 |
3.1.5 井参数对测井曲线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 钻探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3.2.1 钻探过程对铀镭平衡系数的影响 | 第25页 |
3.2.2 钻探过程对镭氡平衡系数的影响 | 第25页 |
3.2.3 测量和取样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3.2.4 不同地层环境差异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3.2.5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3.3 保证铀镭、镭氡平衡系数测定准确性的条件 | 第26-29页 |
第4章 铀镭平衡系数的确定方法 | 第29-41页 |
4.1 铀镭平衡系数的定义 | 第29页 |
4.2 铀镭平衡系数的确定方法 | 第29-32页 |
4.2.1 铀镭平衡系数样品的采集 | 第30页 |
4.2.2 铀镭平衡系数样品的分析 | 第30-31页 |
4.2.3 目前铀镭平衡系数确定方法 | 第31-32页 |
4.3 两种计算方法的探讨 | 第32-41页 |
4.3.1 两种计算结果的实例对比 | 第32-38页 |
4.3.2 两种计算方法的理论差异 | 第38页 |
4.3.3 两种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探讨 | 第38-39页 |
4.3.4 结论 | 第39-41页 |
第5章 镭氡平衡系数的确定方法 | 第41-53页 |
5.1 压氡现象对伽马测井解释结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5.2 镭氡平衡破坏检查 | 第42-43页 |
5.3 镭氡平衡系数计算方法 | 第43-50页 |
5.3.1 物探孔参数测量法 | 第43-45页 |
5.3.2 矿心分析与γ测井解释结果计算的确定方法 | 第45-50页 |
5.4 镭氡平衡系数计算方法讨论 | 第50-53页 |
5.4.1 镭氡平衡系数计算方法对比 | 第50页 |
5.4.2 镭氡平衡系数计算方法分析 | 第50-51页 |
5.4.3 结论 | 第51-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