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政府“群租”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析 | 第12-16页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析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群租”治理的基本理论 | 第19-23页 |
2.1 “群租”的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1.1 “群租”的含义 | 第19页 |
2.1.2 “群租”与拼租、合租的区别 | 第19-20页 |
2.2 “群租”的主要成因 | 第20-21页 |
2.2.1 市场需求 | 第20-21页 |
2.2.2 法律制度的缺失 | 第21页 |
2.3 “群租”治理的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吴江区“群租”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31页 |
3.1 “群租”现状分析 | 第23-25页 |
3.1.1 “群租”的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3.1.2 “群租”的特征 | 第24页 |
3.1.3 “群租”引发的社会问题 | 第24-25页 |
3.2 “群租”治理的现状 | 第25-29页 |
3.2.1 “群租”治理的依据 | 第25-27页 |
3.2.2 “群租”治理的主体 | 第27页 |
3.2.3 “群租”治理的方式 | 第27-29页 |
3.3 “群租”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3.3.1 治理成效不佳 | 第29页 |
3.3.2 治理成本与效果之间有反差 | 第29-30页 |
3.3.3 行政执法过程遭遇难题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吴江区“群租”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1-34页 |
4.1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 第31页 |
4.1.1 内容相对滞后 | 第31页 |
4.1.2 对象缺乏针对性 | 第31页 |
4.1.3 规制力度较弱 | 第31页 |
4.2 “二房东”利益团体呈专业化和规模化 | 第31-32页 |
4.3 治理理念落后 | 第32页 |
4.3.1 经验主义 | 第32页 |
4.3.2 以“堵”为主 | 第32页 |
4.3.3 以官为本 | 第32页 |
4.4 住房产品供给结构的失衡 | 第32-34页 |
第五章 国内外治理“群租”的实践及启示 | 第34-38页 |
5.1 国内其他城市治理“群租”的实践 | 第34-35页 |
5.1.1 广州治理“群租”的实践 | 第34页 |
5.1.2 北京治理“群租”的实践 | 第34-35页 |
5.1.3 香港治理“群租”的实践 | 第35页 |
5.2 国外相关国家治理“群租”的实践 | 第35-37页 |
5.2.1 美国治理“群租”的实践 | 第35-36页 |
5.2.2 英国治理“群租”的实践 | 第36页 |
5.2.3 法国治理“群租”的实践 | 第36-37页 |
5.3 国内外治理“群租”的启示 | 第37-38页 |
第六章 解决“群租”治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38-43页 |
6.1 完善相关立法 | 第38-39页 |
6.1.1 明确最低居住标准 | 第38-39页 |
6.1.2 建立标准化租赁市场 | 第39页 |
6.1.3 明确界定住房属性 | 第39页 |
6.2 加大对“二房东”和“黑中介”的监管和控制 | 第39-40页 |
6.2.1 明确租赁各方的责任 | 第39页 |
6.2.2 公开出租房源信息 | 第39-40页 |
6.3 强化政府治理职能 | 第40-41页 |
6.3.1 充分发挥政府的综合协调作用 | 第40页 |
6.3.2 扩大宣传 | 第40-41页 |
6.3.3 发挥第三方在“群租”治理中的作用 | 第41页 |
6.4 完善住房产品开发结构和供应渠道 | 第41-43页 |
6.4.1 完善商品房开发结构 | 第41页 |
6.4.2 加大公租房建设 | 第41-42页 |
6.4.3 兴建流动人口集宿公寓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