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果实主要数量性状分析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我国杏树种质资源与生产现状 | 第11-12页 |
1.1.1 我国杏种资质源现状 | 第11页 |
1.1.2 我国杏树生产现状 | 第11-12页 |
1.2 杏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与丰产栽培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杏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杏的丰产栽培研究 | 第13页 |
1.3 数量性状评价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数量性状的概率分级 | 第14-15页 |
1.3.2 性状指标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指标的简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19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2.2 试验设计与取样方法 | 第20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20页 |
2.2.2 取样方法 | 第20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2.3.1 杏果、核和仁数量指标的测定 | 第20页 |
2.3.2 杏果核干重的测定 | 第20页 |
2.3.3 核形指数和仁形指数的计算 | 第20页 |
2.3.4 杏仁含水量、杏仁含水率和出仁率的计算 | 第20-21页 |
2.3.5 单株果产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3.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2-43页 |
3.1 杏数量性状水平分析 | 第22-24页 |
3.1.1 数量性状的简单描述 | 第22页 |
3.1.2 数量性状正态检验 | 第22-24页 |
3.2 杏树数量性状的概率分级 | 第24-33页 |
3.2.1 果形指数 | 第25-26页 |
3.2.2 单果鲜重 | 第26-27页 |
3.2.3 核形指数 | 第27页 |
3.2.4 核干重 | 第27-28页 |
3.2.5 仁形指数 | 第28-29页 |
3.2.6 仁干重 | 第29页 |
3.2.7 出仁率 | 第29-30页 |
3.2.8 杏仁含水率 | 第30-31页 |
3.2.9 单株果产量 | 第31页 |
3.2.10 概率分级的结果 | 第31-33页 |
3.3 杏的数量性状的简化 | 第33-37页 |
3.3.0 杏果实数量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3.3.1 主成分分析 | 第34-36页 |
3.3.2 聚类分析 | 第36页 |
3.3.3 指标简化 | 第36-37页 |
3.4 杏数量性状的回归分析 | 第37-43页 |
3.4.1 果形指数的回归分析 | 第37-38页 |
3.4.2 单果鲜重的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3.4.3 核形指数的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3.4.4 核干重的回归分析 | 第40-41页 |
3.4.5 仁形指数的回归分析 | 第41页 |
3.4.6 仁干重的回归分析 | 第41页 |
3.4.7 出仁率的回归分析 | 第41页 |
3.4.8 单株果产量的回归分析 | 第41-42页 |
3.4.9 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3-46页 |
4.1 讨论 | 第43-44页 |
4.2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录 不同杏品种的果实大小和果形指数照片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