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垂悬钢丝绳扭转特性及回收装置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垂悬钢丝绳回收工艺 | 第11-13页 |
1.1.2 井下回收现状 | 第13-14页 |
1.2 钢丝绳回收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钢丝绳扭转特性及仿真技术研究动态 | 第17-19页 |
1.3.1 垂悬钢丝绳扭转特性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1.3.2 钢丝绳动力学仿真技术研究动态 | 第18-19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垂悬钢丝绳扭转分析 | 第21-35页 |
2.1 垂悬钢丝绳扭转机理 | 第21-22页 |
2.1.1 提升钢丝绳结构特点 | 第21页 |
2.1.2 垂悬钢丝绳扭转原理 | 第21-22页 |
2.2 垂悬钢丝绳静平衡分析 | 第22-30页 |
2.2.1 钢丝绳内部扭矩分析 | 第24-25页 |
2.2.2 钢丝绳固定时弹性变形分析 | 第25-28页 |
2.2.3 钢丝绳自由时弹性变形分析 | 第28-30页 |
2.3 垂悬钢丝绳扭转计算 | 第30-34页 |
2.3.1 固定时扭矩计算 | 第31-32页 |
2.3.2 自由时旋转角计算 | 第32-33页 |
2.3.3 垂悬钢丝绳实例计算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垂悬钢丝绳建模及扭转仿真分析 | 第35-51页 |
3.1 钢丝绳建模方法 | 第35-37页 |
3.2 建立基于柔性梁连接的钢丝绳模型 | 第37-44页 |
3.2.1 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概述 | 第37页 |
3.2.2 基于柔性梁连接的钢丝绳建模理论 | 第37-40页 |
3.2.3 仿真模型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40-42页 |
3.2.4 钢丝绳多刚体模型的创建 | 第42-44页 |
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3.3.1 钢丝绳不同区段的扭转仿真 | 第44-45页 |
3.3.2 整根钢丝绳的扭转分析 | 第45-47页 |
3.4 井底钢丝绳扭转离心力仿真分析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连续回收装置整体方案研究 | 第51-63页 |
4.1 设计思路及目标 | 第51-52页 |
4.2 连续回收装置整体方案设计 | 第52-53页 |
4.3 装置功能结构设计 | 第53-59页 |
4.3.1 驱动机构设计 | 第53-55页 |
4.3.2 夹紧机构设计 | 第55-56页 |
4.3.3 排绳与扭力释放机构设计 | 第56-59页 |
4.4 连续回收装置装配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连续回收装置动力学仿真研究 | 第63-83页 |
5.1 回收装置动力学仿真 | 第63-73页 |
5.1.1 装置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3-65页 |
5.1.2 添加约束及驱动 | 第65-67页 |
5.1.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7-73页 |
5.2 机架模态分析 | 第73-77页 |
5.2.1 模态分析理论 | 第73页 |
5.2.2 机架模态分析 | 第73-77页 |
5.3 机架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77-81页 |
5.3.1 机架所受最大激励 | 第77页 |
5.3.2 机架瞬态响应分析 | 第77-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