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文章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能力结构研究概况 | 第8页 |
1.2.2 图们江区域合作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1.3 论文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1.3.1 论文结论 | 第10-11页 |
1.3.2 论文创新及不足 | 第11-12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2-17页 |
2.1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第12-13页 |
2.1.1 区域的内涵及区域经济合作 | 第12页 |
2.1.2 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 第12-13页 |
2.1.3 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 | 第13页 |
2.2 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第13-15页 |
2.2.1 次区域经济合的概念及特点 | 第13-14页 |
2.2.2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分类 | 第14-15页 |
2.3 能力结构理论 | 第15-17页 |
2.3.1 能力结构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 第15页 |
2.3.2 能力结构在区域经济领域的应用 | 第15-17页 |
第3章 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分析 | 第17-22页 |
3.1 图们江流域的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 | 第17页 |
3.2 图们江区域合作展现的成就 | 第17-19页 |
3.2.1 地区影响力得到提升,参与国合作意愿加强 | 第17-18页 |
3.2.2 合作领域逐步扩宽,双边合作效果显著 | 第18-19页 |
3.2.3 基础设置明显改善,陆港建设卓有成效 | 第19页 |
3.3 图们江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19-22页 |
3.3.1 协调机制不够完善,交流层次较低 | 第19-20页 |
3.3.2 国家需求层次不同,合作动机不一致 | 第20页 |
3.3.3 政治、历史因素影响经济合作顺利展开 | 第20-21页 |
3.3.4 合作区域属于域内国家的欠发达地区 | 第21-22页 |
第4章 图们江区域能力结构的指标体系构建 | 第22-28页 |
4.1 主成分分析简介及计算步骤 | 第22-23页 |
4.1.1 主成分分析的含义及优势 | 第22页 |
4.1.2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22-23页 |
4.2 能力结构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数据选取 | 第23-28页 |
4.2.1 能力结构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3-26页 |
4.2.2 图们江合作主体的数据选取 | 第26-28页 |
第5章 图们江区域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 | 第28-37页 |
5.1 图们江区域能力结构的主成分分析过程与结果 | 第28-33页 |
5.1.1 相关性检验及数据的无量钢化处理 | 第28-29页 |
5.1.2 对输出结果的分析及主成分权重的确定 | 第29-31页 |
5.1.3 综合能力指数的计算 | 第31-33页 |
5.2 图们江区域能力结构分析 | 第33-37页 |
5.2.1 图们江区域能力结构特点 | 第33-34页 |
5.2.2 图们江区域能力结构收益分配分析 | 第34-37页 |
第6章 吉林省能力结构分析及战略选择 | 第37-45页 |
6.1 吉林省能力结构分析 | 第37-40页 |
6.1.1 吉林省能力结构耦合度分析 | 第37-38页 |
6.1.2 吉林省区域能力结构评价 | 第38页 |
6.1.3 吉林省能力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0页 |
6.2 吉林省的战略选择 | 第40-45页 |
6.2.1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提升科教能力 | 第41-42页 |
6.2.2 吉林省品牌战略,增强对外开放能力 | 第42-43页 |
6.2.3“向西看”,强化吉蒙、吉俄战略合作 | 第43-44页 |
6.2.4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创建交流平台 | 第44-4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