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6-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tract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4-25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 1.2.1 土壤DOC的定义和来源 | 第15-16页 |
| 1.2.2 土壤DOC的分布 | 第16页 |
| 1.2.3 土壤DOC的吸附行为研究 | 第16-23页 |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23页 |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3-24页 |
| 1.5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4页 |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7页 |
| 2.1.1 余杭区径山镇 | 第26-27页 |
| 2.1.2 西溪湿地 | 第27页 |
| 2.1.3 下渚湖湿地 | 第27页 |
| 2.2 土样采集与预处理 | 第27-30页 |
| 2.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 2.3.1 pH | 第30页 |
| 2.3.2 含水率 | 第30页 |
| 2.3.3 DOC | 第30页 |
| 2.3.4 TOC | 第30页 |
| 2.3.5 全氮和碱解氮 | 第30-31页 |
| 2.3.6 物理性粘粒含量 | 第31页 |
| 2.3.7 活性Fe、Al | 第31页 |
| 2.4 吸附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2.4.1 电解质溶液的配制 | 第31-32页 |
| 2.4.2 DOC溶液的制备 | 第32页 |
| 2.4.3 等温吸附实验 | 第32页 |
| 2.5 表征方法 | 第32-33页 |
| 2.5.1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2页 |
| 2.5.2 比表面积(BET) | 第32-33页 |
| 2.5.3 X射线衍射(XRD) | 第33页 |
| 2.5.4 傅里叶红外(FT-IR) | 第33页 |
| 2.6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3-34页 |
| 3 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及DOC含量分布特征 | 第34-49页 |
| 3.1 湿地土壤理化性质 | 第34-42页 |
| 3.1.1 pH | 第34-35页 |
| 3.1.2 含水率 | 第35页 |
| 3.1.3 物理性粘粒 | 第35-36页 |
| 3.1.4 TOC | 第36-37页 |
| 3.1.5 全氮(TN)及碱解N | 第37-39页 |
| 3.1.6 碳氮比 | 第39页 |
| 3.1.7 活性Fe、Al | 第39-42页 |
| 3.2 湿地土壤DOC含量的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 3.3 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对DOC含量的影响 | 第43-47页 |
| 3.3.1 湿地土壤理化性质与DOC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 3.3.2 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对DOC含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 第45-4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4 湿地土壤DOC的吸附特性研究 | 第49-58页 |
| 4.1 湿地土壤对DOC的等温吸附 | 第49-52页 |
| 4.2 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吸附DOC性能的影响 | 第52-57页 |
| 4.2.1 湿地土壤pH和含水率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 4.2.2 湿地土壤DOC与TOC含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 4.2.3 湿地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5页 |
| 4.2.4 湿地土壤活性Fe、Al含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 4.2.5 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对吸附性能影响的通径分析 | 第56-57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5 湿地土壤颗粒的表征测试与吸附DOC的机理分析 | 第58-67页 |
| 5.1 湿地土壤颗粒的表征测试 | 第58-65页 |
| 5.1.1 湿地土壤颗粒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58-60页 |
| 5.1.2 湿地土壤颗粒的比表面积分析 | 第60-61页 |
| 5.1.3 湿地土壤颗粒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1-62页 |
| 5.1.4 湿地土壤颗粒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65页 |
| 5.2 湿地土壤吸附DOC的机理分析 | 第65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82页 |
| 作者简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