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可移动节点辅助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优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0-11页
第1章 引言第11-21页
    1.1 问题提出第11-16页
        1.1.1 传感器节点能量节省问题第12-14页
        1.1.2 传感器网络生命期最大化问题第14-15页
        1.1.3 传感器网络利润最大化问题第15-16页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1.3 论文主要贡献第18-20页
    1.4 各章内容安排第20-21页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第21-36页
    2.1 传感器网络与其它网络的融合发展第21-26页
        2.1.1 异构网络融合发展概述第21-23页
        2.1.2 主要研究项目第23-26页
    2.2 可移动节点在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第26-31页
        2.2.1 移动中继第26-28页
        2.2.2 移动网关第28-29页
        2.2.3 移动充电小车第29-31页
    2.3 传感器网络能量优化问题第31-34页
        2.3.1 能量节省第31-32页
        2.3.2 网络生命期优化第32-33页
        2.3.3 网络利润优化第33-34页
    2.4 小结第34-36页
第3章 移动中继辅助的传感器节点节能机制第36-59页
    3.1 引言第36-37页
    3.2 设计思路第37-40页
    3.3 详细设计第40-47页
        3.3.1 移动中继选择第40-41页
        3.3.2 传感器节点类型第41-42页
        3.3.3 休眠调度第42-44页
        3.3.4 信息交互第44-45页
        3.3.5 冗余移动中继第45-47页
    3.4 双重休眠机制第47-50页
        3.4.1 MAC层休眠第47-48页
        3.4.2 ECARM与ContikiMAC的结合第48-50页
        3.4.3 进一步讨论第50页
    3.5 算法评价第50-58页
        3.5.1 单一移动中继第52-54页
        3.5.2 冗余移动中继第54-56页
        3.5.3 双重休眠机制第56-58页
    3.6 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传感器网络生命期优化算法第59-89页
    4.1 引言第59-60页
    4.2 问题描述第60-66页
        4.2.1 系统概况第60-62页
        4.2.2 基本网络模型第62页
        4.2.3 充电小车移动规律第62-63页
        4.2.4 充电信号干扰第63-64页
        4.2.5 无线路由第64-65页
        4.2.6 能量特性第65-66页
    4.3 优化模型第66-72页
        4.3.1 时间连续问题第67-68页
        4.3.2 时间离散问题第68-72页
    4.4 近似算法第72-82页
        4.4.1 最小能耗路由第72-75页
        4.4.2 约束松弛第75-79页
        4.4.3 构造近似算法第79-81页
        4.4.4 近似算法总结第81-82页
    4.5 算法评价第82-88页
        4.5.1 数值实例第83页
        4.5.2 参数分析第83-87页
        4.5.3 性能对比第87-88页
    4.6 小结第88-89页
第5章 传感器网络利润优化算法第89-111页
    5.1 引言第89-90页
    5.2 问题描述第90-91页
    5.3 网络模型第91-97页
        5.3.1 充电小车行为模型第91-93页
        5.3.2 路由模型第93-95页
        5.3.3 网络利润模型第95-97页
    5.4 优化问题第97-101页
        5.4.1 原问题第97-98页
        5.4.2 约束松弛第98页
        5.4.3 上界问题第98-101页
    5.5 近似算法第101-105页
        5.5.1 近似问题第102-103页
        5.5.2 最优性分析第103-105页
    5.6 算法评价第105-110页
        5.6.1 最优性评价第106-107页
        5.6.2 性能对比第107-110页
    5.7 小结第110-111页
第6章 总结和展望第111-113页
    6.1 研究总结第111-112页
    6.2 未来研究展望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生细菌促进东南景天Zn/Cd的提取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新型铁盐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