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燃料与燃烧论文

基于铜/锰氧化物的化学链燃烧载氧体制备与特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0-13页
第1章 引言第13-37页
    1.1 课题背景第13-16页
        1.1.1 全球变暖第13页
        1.1.2 CO_2的捕集与埋存第13-16页
    1.2 化学链燃烧与化学链氧气解耦燃烧第16-23页
        1.2.1 化学链燃烧第16-17页
        1.2.2 化学链氧气解耦燃烧第17页
        1.2.3 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17-23页
    1.3 载氧体第23-33页
        1.3.1 载氧体的概念及需要具备的特点第23-24页
        1.3.2 载氧体材料开发的总体情况第24-25页
        1.3.3 铜基载氧体的开发现状与主要问题第25-29页
        1.3.4 锰基载氧体的开发现状与主要问题第29-31页
        1.3.5 载氧体的破碎磨损第31-32页
        1.3.6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2-33页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第33-37页
        1.4.1 论文研究思路第33-35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分布第35-37页
第2章 铜基载氧体的制备与团聚抑制研究第37-72页
    2.1 引言第37-38页
    2.2 天然铜矿石载氧体第38-45页
        2.2.1 铜矿石载氧体的制备和成分分析第38页
        2.2.2 实验设备与条件第38-39页
        2.2.3 铜矿石的吸氧释氧特性第39-41页
        2.2.4 流化床中的吸氧释氧实验第41-45页
    2.3 不同组分抑制高铜含量的铜矿石载氧体团聚效果的比较第45-50页
        2.3.1 载氧体的制备及表征第45-46页
        2.3.2 抑制团聚的实验表征第46-48页
        2.3.3 样品的吸氧释氧特性第48-50页
    2.4 水泥氧化铜载氧体的制备与实验第50-57页
        2.4.1 水泥氧化铜载氧体的制备第50-51页
        2.4.2 套管流化床系统及实验条件第51-52页
        2.4.3 吸氧释氧特性第52-53页
        2.4.4 流化床实验第53-56页
        2.4.5 载氧体的SEM表征第56-57页
    2.5 烧结现象和水泥抑制氧化铜团聚机理的讨论第57-70页
        2.5.1 实验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第58-59页
        2.5.2 实验系统与方法第59-60页
        2.5.3 孔隙的形成与发展第60页
        2.5.4 晶粒的烧结现象第60-62页
        2.5.5 还原反应温度对晶粒烧结的影响第62-63页
        2.5.6 还原转化率与时间关系曲线第63-64页
        2.5.7 还原过程的模型描述第64-66页
        2.5.8 惰性载体的添加对晶粒烧结的抑制机理第66-70页
    2.6 小结第70-72页
第3章 铜浸渍法改性锰矿石载氧体实验研究第72-91页
    3.1 引言第72-73页
    3.2 锰矿石载氧体的制备及改性第73-74页
        3.2.1 锰矿石载氧体的制备第73页
        3.2.2 铜改性锰矿石载氧体的制备方法及表征第73-74页
    3.3 单流化床及TGA测试的实验条件及数据处理第74-75页
        3.3.1 单流化床实验条件第74页
        3.3.2 TGA实验条件第74页
        3.3.3 流化床实验数据处理第74-75页
    3.4 单流化床中锰矿石改性前后反应特性实验结果第75-81页
        3.4.1 未改性锰矿石的循环反应活性第75-76页
        3.4.2 铜改性锰矿石的循环反应活性第76-77页
        3.4.3 铜浸渍量对反应活性的影响第77-78页
        3.4.4 还原温度对反应活性的影响第78-79页
        3.4.5 不同床料量下气体转化的比较第79页
        3.4.6 铜浸渍法对不同锰矿石的反应活性提高的影响第79-81页
    3.5 锰矿石的吸氧释氧实验第81-83页
        3.5.1 TGA五次循环图第81-82页
        3.5.2 吸氧释氧速率第82-83页
    3.6 载氧体的表征及铜改性锰矿石活性提高机理分析第83-89页
        3.6.1 锰矿石的XRD表征第83-84页
        3.6.2 SEM-EDS表征第84-85页
        3.6.3 BET孔径分布的变化第85-87页
        3.6.4 铜锰化合物与铜铁化合物的反应活性第87-88页
        3.6.5 铜锰粉末的吸氧释氧实验与XRD表征第88-89页
    3.7 小结第89-91页
第4章 双流化床的热态连续运行第91-105页
    4.1 引言第91页
    4.2 双流化床热态运行实验系统第91-94页
        4.2.1 双流化床反应器介绍第91-92页
        4.2.2 固体循环量的测定第92-93页
        4.2.3 物料磨损的测定和表征第93-94页
    4.3 吸氧释氧的连续运行第94-97页
        4.3.1 实验条件第94页
        4.3.2 以锰矿石和铜改性锰矿石为床料的吸氧释氧连续运行第94-96页
        4.3.3 吸氧释氧实验的物料平衡第96-97页
    4.4 以CO为燃料的连续运行实验第97-103页
        4.4.1 实验条件第97页
        4.4.2 以锰矿石和铜改性锰矿石为床料的 88h连续运行结果第97-99页
        4.4.3 以锰矿石和铜改性锰矿石为床料的变工况实验第99-101页
        4.4.4 88h连续运行的物料平衡及破碎磨损特性第101-103页
    4.5 小结第103-105页
第5章 未燃尽气体的处理第105-121页
    5.1 引言第105页
    5.2 低温化学链第105-112页
        5.2.1 低温化学链概念第105-106页
        5.2.2 载氧体的制备第106页
        5.2.3 水泥氧化铜的低温还原特性第106-108页
        5.2.4 水泥氧化铜的低温循环反应特性第108-111页
        5.2.5 水泥氧化铜双流化床测试第111页
        5.2.6 床料量估算第111-112页
    5.3 直接化学链第112-120页
        5.3.1 直接化学链概念第112-114页
        5.3.2 直接化学链原理分析第114-116页
        5.3.3 直接化学链燃烧单流化床实验条件第116页
        5.3.4 实验结果第116-120页
    5.4 小结第120-12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21-125页
    6.1 全文总结第121-123页
    6.2 主要特色及创新点第123-124页
    6.3 展望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7页
致谢第137-13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9-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研究
下一篇:TLR7和BCR共同活化促进B细胞活化后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