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起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缘起 | 第14-16页 |
1.2 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16-17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第17-19页 |
1.3.1 政制设计与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周公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本项研究的逻辑思路 | 第19-21页 |
2.基本概念阐释和理论基础简述 | 第21-25页 |
2.1 周公政制设计 | 第21-22页 |
2.2 伟大人物影响历史发展 | 第22-23页 |
2.3 政治制度设计的两条路径 | 第23页 |
2.4 政制设计和传统政治文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23-25页 |
3.问题与出场:动力机制分析 | 第25-30页 |
3.1 周公 | 第25-26页 |
3.1.1 政治经历:“三段论” | 第25-26页 |
3.1.2 政治身份:“摄政称王”? | 第26页 |
3.2 个人特质的前提条件赋予周公政制设计可能性 | 第26-27页 |
3.3 国家构建的刚性需求催生周公政制设计 | 第27-28页 |
3.4 政权巩固的执政现实加快周公政制设计 | 第28-30页 |
4.周公政制设计蕴含的理念:天命、忧患、历史 | 第30-35页 |
4.1 周公政制设计的包容性分析 | 第30-31页 |
4.1.1 损益殷礼 | 第30页 |
4.1.2 塑造意识 | 第30-31页 |
4.1.3 构建框架 | 第31页 |
4.2 天命思想分析 | 第31-32页 |
4.2.1 从“神本”到“人本” | 第31-32页 |
4.2.2 实践合理性 | 第32页 |
4.3 忧患思想分析 | 第32-33页 |
4.3.1 如何“祁天永命”? | 第32-33页 |
4.3.2 实践必然性 | 第33页 |
4.4 历史思想分析 | 第33-35页 |
4.4.1 王朝更迭与“先王垂范” | 第33-34页 |
4.4.2 实践正确性 | 第34-35页 |
5.政制产品的多样性:备尝艰辛的设计尝试 | 第35-44页 |
5.1 产品一:“封邦建国”的封建制 | 第35-37页 |
5.2 产品二:“贵族世袭统治”的宗法制 | 第37-38页 |
5.3 产品三:“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的嫡长子继承制 | 第38-39页 |
5.4 产品四:“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井田制 | 第39-40页 |
5.5 产品五:行政区划下的乡遂制度 | 第40-41页 |
5.6 产品六:其他礼仪制度创制 | 第41-44页 |
5.6.1 朝觐制度 | 第41-42页 |
5.6.2 畿服制 | 第42页 |
5.6.3 乡饮酒礼和飨礼 | 第42-43页 |
5.6.4 三大人生礼仪 | 第43-44页 |
6.时间流程中的历史与不朽:奠定中国传政治文化的基础 | 第44-52页 |
6.1 周公政制与西周社会政治生态分析 | 第44-46页 |
6.1.1 以专制王权为归宿建设统治政权 | 第45页 |
6.1.2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社会秩序 | 第45-46页 |
6.1.3 以国家最高土地所有权为实质推动政治发展 | 第46页 |
6.2 周公政制的政治实用性和道德责任感的社会功能分析 | 第46-48页 |
6.2.1 周公政制的政治实用性:维护阶级统治 | 第46-47页 |
6.2.2 周公政制的道德理性:塑造社会责任感 | 第47-48页 |
6.3 周公政制设计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分析 | 第48-52页 |
6.3.1 注重治道 | 第48页 |
6.3.2 服务王权 | 第48-49页 |
6.3.3 突出伦常 | 第49页 |
6.3.4 以民为本 | 第49-50页 |
6.3.5 崇尚和谐 | 第50-52页 |
7.周公政制设计的方法论扬弃:启示与借鉴 | 第52-57页 |
7.1 创制新思维:敢于突破,另辟蹊径 | 第52-53页 |
7.2 中庸之道:平衡各方,各得其宜 | 第53-54页 |
7.3 实事求是:借鉴经验,结合情境 | 第54-55页 |
7.4 追求正义:道德和顺,民心归顺 | 第55页 |
7.5 简约治理:弹性空间,循序渐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