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氯碱工业 | 第11-12页 |
1.2 电极反应 | 第12-14页 |
1.3 析氯阳极材料 | 第14页 |
1.4 形稳阳极的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1.4.1 阳极机理研究 | 第15-20页 |
1.4.2 阳极性能研究 | 第20-22页 |
1.4.3 阳极制备方法 | 第22-24页 |
1.5 结论 | 第24页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4-27页 |
2 计算和实验方法 | 第27-35页 |
2.1 软件包介绍 | 第27页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7-28页 |
2.3 计算和模型选择 | 第28-29页 |
2.3.1 模型选择的原则 | 第28-29页 |
2.3.2 基组的选择 | 第29页 |
2.4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29-30页 |
2.5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6 电极的表征方法 | 第30-35页 |
2.6.1 电化学表征 | 第30-33页 |
2.6.2 组成结构表征 | 第33-35页 |
3 TiO_2和RuO_2一元金属氧化物表面吸氯研究 | 第35-47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定 | 第35-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5页 |
3.3.1 吸附能分析 | 第37-39页 |
3.3.2 键长分析 | 第39-45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45-47页 |
4 Ti_nRu_mO_2(110)二元金属氧化物表面析氯催化活性的研究 | 第47-65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定 | 第47-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4.3.1 吸附能分析 | 第48-49页 |
4.3.2 键长和d带中心分析 | 第49-51页 |
4.3.3 能带分析 | 第51-53页 |
4.4 Cl_2在Ti_nRu_mO_2(110)二元金属氧化物表面析出过渡态计算 | 第53-61页 |
4.4.1 Cl_2在Ti_(3/4)Ru_(1/4)O_2(110)表面的析出 | 第54-56页 |
4.4.2 Cl_2在Ti_(2/4)Ru_(2/4)O_2(110)表面的析出 | 第56-59页 |
4.4.3 Cl_2在Ti_(1/4)Ru_(3/4)O_2(110)表面的析出 | 第59-61页 |
4.5 Ti_nRu_mO_2(110)二元金属氧化物表面析氯机理研究 | 第61-63页 |
4.5.1 电化学步骤:S+Cl~-→S-Cl_(ads) + e机理研究 | 第61-62页 |
4.5.2 电化学脱附步骤S-Cl_(ads) + Cl~-→Cl_2+ e(控制步骤)分析 | 第62-63页 |
4.5.3 Cl的吸附强度分析 | 第63页 |
4.6 本章结论 | 第63-65页 |
5 Ti-Ru-X三元金属氧化物表面析氯催化活性的研究 | 第65-79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定 | 第65-6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6-69页 |
5.3.1 吸附能分析 | 第66-67页 |
5.3.2 能带分析 | 第67-69页 |
5.4 Ti_(2/4)Ru_(1/4)X_(1/4)O_2(110)三元金属氧化物表面析氯机理研究 | 第69-77页 |
5.4.1 反应S +Cl~-→ +Cl_(ads) + e分子前线轨道的分析 | 第69-70页 |
5.4.2 电化学脱附步骤S-Cl_(ads) + Cl~-→ Cl_2+ e(控制步骤)分析 | 第70页 |
5.4.3 Cl_2在Ti_(2/4)Ru_(1/4)X_(1/4)O_2(110)三元金属氧化物表面析出过渡态计算 | 第70-75页 |
5.4.4 差分电荷密度分析 | 第75-77页 |
5.5 本章结论 | 第77-79页 |
6 Ti-Ru-X三元金属氧化物析氯电极的制备和表征 | 第79-93页 |
6.1 引言 | 第79页 |
6.2 实验步骤 | 第79-80页 |
6.2.1 三元金属氧化物析氯电极制备 | 第79-80页 |
6.2.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80页 |
6.2.3 物理表征 | 第80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0-90页 |
6.3.1 SEM表征分析 | 第80-82页 |
6.3.2 XRD表征分析 | 第82-84页 |
6.3.3 能谱(EDS)表征分析 | 第84-86页 |
6.3.4 线性扫描分析(LSV) | 第86-89页 |
6.3.5 循环伏安分析(CV) | 第89-90页 |
6.4 本章结论 | 第90-9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3-97页 |
7.1 结论 | 第93-94页 |
7.2 展望 | 第94页 |
7.3 本文创新点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1页 |
附录 | 第111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