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页 |
1.2 不分光红外法气体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不分光红外法气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2 不分光红外法气体传感器内流场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 计算流体力学技术概述 | 第19-22页 |
1.3.1 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的发展 | 第19-21页 |
1.3.2 论文所采用的CFD软件 | 第21-22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布局 | 第22-24页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2 论文的结构布局 | 第22-24页 |
2 不分光红外法汽车尾气传感器系统研究 | 第24-32页 |
2.1 红外检测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1.1 红外光谱吸收原理 | 第24-25页 |
2.1.2 尾气各组分红外吸收光谱的选择 | 第25-26页 |
2.2 不分光红外法汽车尾气传感器检测原理 | 第26-28页 |
2.3 不分光红外法汽车尾气传感器系统组成 | 第28-31页 |
2.3.1 红外光源及驱动电路 | 第29-30页 |
2.3.2 探测器及信号放大电路 | 第30-31页 |
2.3.3 气室的设计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不分光红外法汽车尾气传感器内流场分析的基础理论 | 第32-47页 |
3.1 汽车尾气传感器内流场的数学模型 | 第32-42页 |
3.1.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第32-34页 |
3.1.2 湍流模型附加方程 | 第34-37页 |
3.1.3 壁面函数 | 第37页 |
3.1.4 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 | 第37-40页 |
3.1.5 SIMPLE算法 | 第40-42页 |
3.2 网格生成技术 | 第42-46页 |
3.2.1 结构化网格生成方法 | 第43-45页 |
3.2.2 非结构化网格生成方法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不分光红外法汽车尾气传感器内流场的CFD分析 | 第47-60页 |
4.1 汽车尾气传感器三维建模的建立 | 第47-48页 |
4.2 汽车尾气传感器网格模型的建立 | 第48-52页 |
4.2.1 结构化网格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4.2.2 非结构化网格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4.2.3 网格质量的比较 | 第51-52页 |
4.3 汽车尾气传感器内流场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52页 |
4.4 汽车尾气传感器内流场的计算与分析 | 第52-59页 |
4.4.1 各类网格类型模拟结果的比较 | 第53-54页 |
4.4.2 整体结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4.4.3 横截面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4.4.4 纵截面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4.4.5 不同流速下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不分光红外法汽车尾气传感器的结构改进与试验研究 | 第60-76页 |
5.1 不分光红外法汽车尾气传感器结构的改进 | 第60-63页 |
5.1.1 正交试验方案的确定 | 第60-62页 |
5.1.2 正交试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5.2 改进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63-66页 |
5.2.1 改进结构内流场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5.2.2 改进结构网格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5.3 改进后汽车尾气传感器内流场的计算与分析 | 第66-70页 |
5.3.1 整体结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5.3.2 横截面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5.3.3 纵截面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5.3.4 不同流速下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70页 |
5.4 不分光红外法汽车尾气传感器的试验研究 | 第70-75页 |
5.4.1 汽车尾气传感器响应时间实验 | 第72-74页 |
5.4.2 汽车尾气传感器精度测量实验 | 第74-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总结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作者简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