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被遗忘权法理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2页
一、被遗忘权的提出第12-18页
    (一)国外作为新兴权利的被遗忘权第12-14页
        1.网络社会的安全隐患:信息数据的记忆永久性第12-13页
        2.当前法律的保护问题:个人信息保护的局限性第13-14页
    (二)中国被遗忘权利第一案的影响第14-18页
        1.被遗忘权进入大众视线第14-16页
        2.学术界和互联网的纷争第16-18页
二、被遗忘权的理论基础第18-25页
    (一)被遗忘权的人性基础第18-19页
        1.捍卫人类尊严的地位第18-19页
        2.尊重个人的信息自决第19页
    (二)被遗忘权的社会基础第19-22页
        1.言论自由和被遗忘权的冲突第20-21页
        2.公共安全和被遗忘权的权衡第21-22页
    (三)被遗忘权的法律基础第22-25页
        1.被遗忘权对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法律保障第22-23页
        2.网络供应商的行为与被遗忘权理念相符第23-25页
三、我国设立被遗忘权的必要性及应然要件第25-32页
    (一)我国设立被遗忘权的必要性第25-27页
        1.互联网对被遗忘权的客观要求第25页
        2.被遗忘权保障数据信息的流动第25-26页
        3.提升个体社会评价的迫切需要第26页
        4.滥用个人信息的行为频繁出现第26-27页
    (二)我国设立被遗忘权的应然要件第27-32页
        1.主体资格的条件第28-29页
        2.行为对象的条件第29页
        3.权利客体的条件第29-30页
        4.明确规定免责的例外情况第30-32页
四、我国设立被遗忘权的现实困境及应对方案第32-40页
    (一)我国互联网状况下设立被遗忘权的现实困境第32-36页
        1.被遗忘权理论研究不深入,法律制度空白第32-33页
        2.司法解释混沌,尚无可参考的指导性案例第33-35页
        3.技术滞碍,匿名化与模糊化处理适得其反第35-36页
    (二)应对现实困境下我国设立被遗忘权的方案第36-40页
        1.深入加强理论研究,出台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36-37页
        2.划分私人与公共空间,成立特定的保护机构第37-38页
        3.设置“数据存储时效”,引入“个体隐私趋向”第38页
        4.培养网络领域自律精神,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第38-40页
结论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德育叙事研究
下一篇: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与实践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