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PPRV全长基因克隆及H蛋白与SLAM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4页
第一章 综述第14-24页
    1.1 麻疹病毒属反向遗传研究进展第14-18页
        1.1.1 麻疹病毒的感染性克隆第15页
        1.1.2 牛瘟病毒的感染性克隆第15-16页
        1.1.3 犬瘟热病毒的感染性克隆第16-17页
        1.1.4 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感染性克隆第17-18页
    1.2 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第18-19页
        1.2.1 基于T7 RNA聚合酶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第18-19页
        1.2.2 基于RNA聚合酶II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第19页
    1.3 麻疹病毒属重要受体第19-22页
        1.3.1 CD150/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ion Molecule (SLAM)第19-20页
        1.3.2 Nectin 4/Poliovirus receptor-related 4(PVRL4)第20-21页
        1.3.3 CD46/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 (MCP)第21-22页
        1.3.4 CD209/Dendritic Cell-Specific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Grabbing Nonintegrin (DC-SIGN)第22页
        1.3.5 CD147/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 (EMMPRIN)第22页
        1.3.6 Neurokinin-1 (NK-1)第22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小反刍兽疫病毒全长基因组及微基因组的构建第24-46页
    2.1 材料第24-25页
        2.1.1 病毒、菌种和细胞第24页
        2.1.2 载体与主要试剂第24-25页
    2.2 方法第25-34页
        2.2.1 引物设计第25页
        2.2.2 PPRV TCID50的测定第25-26页
        2.2.3 PPRV cDNA的制备第26页
        2.2.4 目的基因的RT-PCR扩增及鉴定第26-28页
        2.2.5 构建带有核酶的载体第28页
        2.2.6 全长cDNA的连接第28-29页
        2.2.7 辅助质粒的构建及酶切鉴定第29-32页
        2.2.8 辅助质粒的活性鉴定第32页
        2.2.9 微基因组的构建及鉴定第32-34页
    2.3 结果第34-44页
        2.3.1 TCID50的测定第34页
        2.3.2 RT-PCR扩增结果第34-35页
        2.3.3 阳性质粒的鉴定结果第35页
        2.3.4 F1F2片段的连接及鉴定第35-36页
        2.3.5 F3F4片段的连接及鉴定第36-37页
        2.3.6 F5F6F7片段的连接及鉴定第37-38页
        2.3.7 全长的连接及鉴定第38-40页
        2.3.8 全长测序结果第40页
        2.3.9 辅助性质粒的构建方法第40页
        2.3.10 辅助性质粒的鉴定第40-41页
        2.3.11 辅助性质粒的活性鉴定结果第41-42页
        2.3.12 微基因组的构建方法第42-43页
        2.3.13 微基因组的鉴定第43页
        2.3.14 PPRV微基因组的拯救第43-44页
    2.4 讨论第44-46页
第三章 山羊SLAM受体细胞系的构建及鉴定第46-55页
    3.1 材料第46-47页
        3.1.1 病毒、菌种和细胞第46页
        3.1.2 载体与主要试剂第46-47页
    3.2 方法第47-50页
        3.2.1 SLAM基因的扩增及鉴定第47-48页
        3.2.2 SLAM基因的氨基酸分析第48-49页
        3.2.3 SLAM基因稳转细胞制备及鉴定第49-50页
    3.3 结果第50-54页
        3.3.1 PCR扩增结果第50页
        3.3.2 酶切鉴定结果第50-51页
        3.3.3 SLAM基因的氨基酸分析结果第51-52页
        3.3.4 p Display-SLAM的酶切鉴定第52页
        3.3.5 RT-PCR的鉴定第52-53页
        3.3.6 Western Blot鉴定第53页
        3.3.7 稳转细胞系的接毒实验第53-54页
    3.4 讨论第54-55页
第四章 H蛋白与SLAM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第55-66页
    4.1 材料第55页
        4.1.1 病毒、菌种和细胞第55页
        4.1.2 载体与主要试剂第55页
    4.2 方法第55-58页
        4.2.1 PPRV H蛋白分析第55-56页
        4.2.2 H与SLAM受体相互作用预测第56页
        4.2.3 H蛋白胞外区的表达及分段表达第56-57页
        4.2.4 SLAM基因的表达第57-58页
        4.2.5 PPRV Nigeria 75/1 克隆株H蛋白与山羊SLAM受体相互作用第58页
    4.3 结果第58-65页
        4.3.1 PPRV H蛋白分析结果第58-60页
        4.3.2 H蛋白与SLAM受体蛋白模型预测结果第60-61页
        4.3.3 PPRV Nigeria 75/1 克隆株、PPRV Nigeria 75/1 疫苗株的H蛋白与不同SLAM受体相互作用预测结果第61-62页
        4.3.4 Tibet 07 株H蛋白不同SLAM相互作用预测结果第62-63页
        4.3.5 PPRV Nigeria 75/1 克隆株和Tibet 07 株H基因的扩增及鉴定结果第63-64页
        4.3.6 山羊SLAM受体胞外区的扩增及鉴定结果第64-65页
        4.3.7 PPRV Nigeria 75/1 克隆株H蛋白与山羊SLAM受体相互作用结果第65页
    4.4 讨论第65-66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4页
致谢第74-75页
作者简历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日粮精氨酸的添加对肉鸡先天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调节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羔羊JIVET相关技术及影响其卵母细胞发育功能基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