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专用车辆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操纵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1 操纵稳定性概述 | 第10页 |
1.3.2 汽车操纵稳定性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3 汽车操纵稳定性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1-1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三轴拉臂式垃圾车改装设计 | 第13-22页 |
2.1 三轴拉臂式垃圾车主要性能参数的选择 | 第13-15页 |
2.1.1 底盘介绍 | 第13-14页 |
2.1.2 整车总体尺寸 | 第14页 |
2.1.3 选定质量参数 | 第14-15页 |
2.1.4 其他性能参数 | 第15页 |
2.2 活动箱结构设计 | 第15-16页 |
2.2.1 活动箱结构形式 | 第15页 |
2.2.2 活动箱体尺寸参数的选定 | 第15-16页 |
2.3 拉臂机构设计 | 第16-19页 |
2.3.1 拉臂机构主要设计参数 | 第16-18页 |
2.3.2 三轴拉臂式垃圾车工作过程 | 第18-19页 |
2.4 副车架设计 | 第19-21页 |
2.4.1 副车架主要尺寸设计 | 第19页 |
2.4.2 副车架强度刚度校核 | 第19-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三轴拉臂式垃圾车整车仿真模型构建 | 第22-32页 |
3.1 ADAMS/CAR模块概述 | 第22页 |
3.2 模型构建原则 | 第22-23页 |
3.3 整车模型构建的方法 | 第23页 |
3.4 虚拟样机模型的参数获取 | 第23-24页 |
3.5 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24-30页 |
3.5.1 构建转向系模型 | 第24-25页 |
3.5.2 构建前、后钢板弹簧模型 | 第25页 |
3.5.3 构建前、后车轮模型 | 第25-26页 |
3.5.4 构建驾驶室系统 | 第26-27页 |
3.5.5 构建动力传动系统模型 | 第27页 |
3.5.6 构建制动系统模型 | 第27-28页 |
3.5.7 构建前悬架系统模型 | 第28-29页 |
3.5.8 构建后悬架及驱动系统模型 | 第29页 |
3.5.9 构建车架与活动箱模型 | 第29-30页 |
3.6 构建整车装配模型 | 第30-3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非独立悬架系统与操纵稳定性的理论关系 | 第32-50页 |
4.1 非独立悬架概述 | 第32页 |
4.2 悬架系统影响操纵稳定性的因素 | 第32-34页 |
4.2.1 非独立悬架的侧倾角刚度计算 | 第32-33页 |
4.2.2 车厢的侧倾角 | 第33-34页 |
4.3 左、右车轮上的垂直载荷重新分配对稳态响应的影响 | 第34-36页 |
4.4 纵截面为梯形的变截面板簧理论计算 | 第36-39页 |
4.4.1 前悬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理论计算 | 第39页 |
4.4.2 后悬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理论计算 | 第39页 |
4.5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有限元分析 | 第39-41页 |
4.5.1 划分单元网格 | 第40页 |
4.5.2 有限元分析计算钢板弹簧应力与变形 | 第40-41页 |
4.6 钢板弹簧刚度实验 | 第41-46页 |
4.6.1 试验设备及相关材料的性能测试 | 第42页 |
4.6.2 实验原理和测试装置设计 | 第42-43页 |
4.6.3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布片方法 | 第43页 |
4.6.4 板簧预紧时应力测试 | 第43页 |
4.6.5 钢板弹簧整体加载、卸载测试 | 第43-46页 |
4.7 承载8t时板簧各测点实测应力与有限元分析的列表对照 | 第46-48页 |
4.7.1 测点位置示意图 | 第46-47页 |
4.7.2 测点布片示意图 | 第47页 |
4.7.3 承载8t时板簧各测点实测应力与计算应力的列表对照 | 第47-48页 |
4.8 有限元分许与实验结果对比结论 | 第48-49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整车虚拟样机运动仿真与分析 | 第50-82页 |
5.1 仿真的基本术语 | 第50页 |
5.2 操纵稳定性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 | 第50-51页 |
5.3 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仿真试验 | 第51-55页 |
5.3.1 仿真工况及参数设置 | 第51-52页 |
5.3.2 仿真结果 | 第52-54页 |
5.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5.4 转向盘角脉冲输入仿真试验 | 第55-60页 |
5.4.1 仿真工况及参数设置 | 第56页 |
5.4.2 仿真结果 | 第56-58页 |
5.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5.5 转向回正性能仿真试验 | 第60-65页 |
5.5.1 仿真工况及参数设置 | 第60-61页 |
5.5.2 仿真结果 | 第61-63页 |
5.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5.6 稳态回转性能仿真试验 | 第65-69页 |
5.6.1 仿真工况及参数设置 | 第65页 |
5.6.2 仿真结果 | 第65-68页 |
5.6.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5.7 蛇形仿真试验 | 第69-73页 |
5.7.1 仿真工况及参数设置 | 第69页 |
5.7.2 仿真结果 | 第69-72页 |
5.7.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5.8 活动箱质心位置前后变化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 第73-81页 |
5.8.1 活动箱体质心仿真试验参数设置 | 第73-74页 |
5.8.2 不同位置的质心在转向盘阶跃响应中的影响 | 第74-75页 |
5.8.3 不同位置的质心在脉冲响应中的影响 | 第75-77页 |
5.8.4 不同位置的质心在回正性仿真中的影响 | 第77-79页 |
5.8.5 不同位置的质心在稳态回转仿真中的影响 | 第79-81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82-83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 钢板弹簧刚度实验数据 | 第87-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