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4.1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2页 |
1.4.2 主要观点 | 第12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5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5.1 基本思路 | 第12-1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14-26页 |
2.1 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概述 | 第14-15页 |
2.1.1 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起源及节日文化特点 | 第14页 |
2.1.2 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类型 | 第14-15页 |
2.2 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第15-19页 |
2.2.1 生命观 | 第16页 |
2.2.2 感恩观 | 第16-17页 |
2.2.3 人际观 | 第17-18页 |
2.2.4 婚恋观 | 第18页 |
2.2.5 生态和谐观 | 第18-19页 |
2.3 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第19-23页 |
2.3.1 加强生命意识 | 第19页 |
2.3.2 培养感恩意识 | 第19-20页 |
2.3.3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 第20页 |
2.3.4 培养审美娱乐 | 第20-21页 |
2.3.5 促进和谐人际关系 | 第21-22页 |
2.3.6 增强民族凝聚力 | 第22页 |
2.3.7 提升自我道德素养 | 第22-23页 |
2.3.8 深化和谐理念 | 第23页 |
2.4 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与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3-26页 |
2.4.1 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黔东南苗族节日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渠道 | 第23-24页 |
2.4.2 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 第24-26页 |
3 黔东南苗族节日文化融入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 第26-39页 |
3.1 贵州高校大学生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认知现状及分析 | 第26-29页 |
3.1.1 贵州高校大学生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基本认知 | 第26-27页 |
3.1.2 贵州高校大学生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态度 | 第27-29页 |
3.2 贵州高校大学生对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认知现状及分析 | 第29-32页 |
3.2.1 贵州高校大学生对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的认知 | 第29-30页 |
3.2.2 贵州高校大学生获得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的知识途经 | 第30-31页 |
3.2.3 贵州高校大学生对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的态度倾向 | 第31-32页 |
3.3 贵州高校利用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分析 | 第32-36页 |
3.3.1 贵州高校开展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活动现状 | 第32页 |
3.3.2 贵州高校对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现状 | 第32-33页 |
3.3.3 贵州高校课堂教学中利用黔东南苗族节日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 第33-35页 |
3.3.4 贵州高校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中利用黔东南苗族节日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 第35-36页 |
3.4 贵州高校利用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分析 | 第36-39页 |
3.4.1 贵州高校利用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 第36-37页 |
3.4.2 贵州高校利用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7-39页 |
4 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融入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与策略 | 第39-46页 |
4.1 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融入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第39-40页 |
4.1.1 思想性原则 | 第39页 |
4.1.2 创新性原则 | 第39页 |
4.1.3 实践性原则 | 第39-40页 |
4.1.4 渗透性原则 | 第40页 |
4.2 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策略 | 第40-46页 |
4.2.1 通过宣传增强教师和学生对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 | 第40-41页 |
4.2.2 通过课程建设,系统呈现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 第41-42页 |
4.2.3 拓展融合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 第42-44页 |
4.2.4 采用多种方式增加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的吸引力 | 第44-46页 |
5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