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大学生村官“借调”问题研究--以W市L区大学生村官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7-14页
    1.1 选题目的第7-8页
    1.2 研究意义第8页
    1.3 文献研究综述第8-13页
        1.3.1 关于借调的分类第9页
        1.3.2 关于借调的原因第9-11页
        1.3.3 关于借调的结果分析第11-12页
        1.3.4 关于借调的解决措施第12页
        1.3.5 研究评述第12-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3页
        1.4.2 个案访谈法第13页
        1.4.3 直接观察法第13-14页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4-17页
    2.1 相关的概念界定第14-15页
        2.1.1 借调和借用第14页
        2.1.2 大学生村官第14页
        2.1.3 村和社区第14-15页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第15-17页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15页
        2.2.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第15-16页
        2.2.3 公共政策相关理论和史密斯模型第16-17页
3 L区大学生村官“借调”现状分析第17-24页
    3.1 L区概况第17-18页
    3.2 L区大学生村官考录情况第18-19页
    3.3 L区大学生村官“借调”概况第19-24页
        3.3.1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19页
        3.3.2 “借调”情况分类第19-21页
            3.3.2.1 按借调形式分第19-20页
            3.3.2.2 按借调时间分第20页
            3.3.2.3 按借调单位分第20-21页
        3.3.3 大学生村官的意愿第21-22页
        3.3.4 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第22-23页
        3.3.5 大学生村官的“借调”的影响第23-24页
4 L区大学生村官“借调”的原因分析第24-37页
    4.1 政策设计方面第24-27页
        4.1.1 招聘第24-25页
        4.1.2 培训第25-26页
        4.1.3 考核与报酬第26-27页
        4.1.4 流动与退出第27页
    4.2 执行机构要求第27-31页
        4.2.1 区一级第27-28页
        4.2.2 街道、乡镇一级第28-29页
        4.2.3 村(社区)第29-31页
    4.3 目标群体需求第31-35页
        4.3.1 生存需求第31-32页
        4.3.2 安全需求第32-33页
        4.3.3 社交需求第33-34页
        4.3.4 受尊重需求第34页
        4.3.5 自我实现的需要第34-35页
    4.4 环境因素影响第35-37页
        4.4.1 政治环境第35页
        4.4.2 经济环境第35-36页
        4.4.3 社会心理环境第36-37页
5 规范大学生村官“借调”行为的对策建议第37-44页
    5.1 从政策设计看第37-40页
        5.1.1 招聘第37页
        5.1.2 培训第37-38页
        5.1.3 考核与报酬第38-39页
        5.1.4 流动与退出第39-40页
    5.2 从执行主体看第40-41页
        5.2.1 建立新进大学生村官的引导工作机制第40页
        5.2.2 健全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机制第40-41页
    5.3 从目标群体看第41-42页
    5.4 从环境因素看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致谢第46-47页
附录 关于L区大学生村官“借调”问题的访谈提纲第47-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Wi-Fi蓝牙融合定位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
下一篇:LLJF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