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危不救行为不应入罪之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见危不救行为的定义及入罪争议 | 第9-16页 |
1.1 见危不救行为的定义解析 | 第9-11页 |
1.1.1 学界对见危不救行为定义的阐释 | 第9-10页 |
1.1.2 本文对见危不救行为所述的定义 | 第10-11页 |
1.2 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争议因素 | 第11-16页 |
1.2.1 道德义务能否转化为法律义务 | 第11-13页 |
1.2.2 是否违背刑法的谦抑性 | 第13-14页 |
1.2.3 是否具有实践可操作性 | 第14-16页 |
2 见危不救行为入罪在理论上的困境 | 第16-25页 |
2.1 不具备充分的刑事立法理论依据 | 第16-21页 |
2.1.1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原则 | 第16-18页 |
2.1.2 刑法谦抑性的要求 | 第18-20页 |
2.1.3 作为义务来源 | 第20-21页 |
2.2 当代社会不具备充分的立法条件 | 第21-25页 |
2.2.1 古代立法与现代社会立法的背景差异 | 第22-23页 |
2.2.2 外国法与我国法的立法结构不同 | 第23-25页 |
3 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现实问题 | 第25-30页 |
3.1 缺乏可操作性 | 第25-27页 |
3.1.1 刑事责任人确定难 | 第25-26页 |
3.1.2 主观方面认定难 | 第26-27页 |
3.1.3 调查取证难 | 第27页 |
3.2 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社会问题 | 第27-30页 |
3.2.1 已入罪的国家社会实效差 | 第28页 |
3.2.2 社会人文要求不足 | 第28-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