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论文

道统与济世--对三坊七巷中国传统社会知识阶层的分析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4-7页
目录第7-9页
绪论第9-17页
 一. 本课题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第10-13页
 三. 研究中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3-16页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16-17页
第一章 中国传统知识阶层的产生与特点第17-37页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性第17-21页
  一. 东亚大陆地域的天然封闭性第17-18页
  二. 中华文明的经济背景第18-19页
  三. 政治文化"大一统"思想第19-21页
 第二节 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第21-24页
  一. 儒学精神的意义第21-22页
  二. 儒家知识阶层产生与特点第22-24页
 第三节 三坊七巷文化中的传统知识阶层第24-37页
  一. 古代入闽士人带来的文化影响第24-26页
  二. 闽学对知识阶层精神内核的影响第26-27页
  三. 福州三坊七巷文化中的传统知识阶层第27-37页
第二章 三坊七巷近现代中国知识阶层道统思想的变化第37-49页
 第一节 西学东渐的思想影响第37-39页
  一. 新价值观念对传统社会的冲击第37-38页
  二. 新知与旧学产生新社会角色的变动第38-39页
 第二节 "中体西用"观的思想模式使用第39-43页
  一. 林则徐——"中体西用"观思想的先驱人物第40-41页
  二. 洋务运动和福州马尾船政带来的东西思想的交融第41-43页
  三. "中体西用"观的缺陷第43页
 第三 节 现代思想的引入与融合第43-49页
  一. 传统社会式微第44-46页
  二. 严复的现代思想观第46-47页
  三. 林纾的翻译贡献和维新思想第47-49页
第三章 三坊七巷近现代中国知识阶层济世方式的转变第49-63页
 第一节 政治领域济世的转变第49-54页
  一. 维新运动的殉道者——林旭第50-51页
  二、吹响终结帝制的号角——林觉民第51-52页
  三、五四运动的启蒙者——林长民第52-53页
  四、青年运动的先驱——翁良毓第53-54页
 第二节 经济产业领域济世的转变第54-56页
  一. 福州马尾船政带来的工业技术进步和人才领域创新第54-55页
  二. 电光刘的传奇第55-56页
 第三节 文化教育产业领域济世的转变第56-59页
  一. 陈宝琛对新式教育的尝试第56-57页
  二. 严复的教育思想第57-58页
  三. 林白水——中国报界的先驱第58-59页
 第四节 三坊七巷知识阶层带给的启示第59-63页
  一. 对道统态度转变带给的启示第59-60页
  二、济世方式转变带给的启示第60页
  三. 知识阶层自我意识觉醒带给的启示第60-63页
结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69-71页
致谢第71-73页
个人简历第73-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基于一项福建省的问卷调查
下一篇:基于文化体验旅游的综合类博物馆旅游发展运营探究--以福建博物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