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PLC协议自适应机制介绍 | 第10-12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12-13页 |
1.3.1 主要工作 | 第12页 |
1.3.2 章节安排 | 第12-13页 |
第2章 PLC协议自适应参数及功能分析 | 第13-24页 |
2.1 宽带PLC协议自适应参数及功能分析 | 第13-17页 |
2.1.1 IEEE 1901自适应参数及功能 | 第13-16页 |
2.1.2 Homeplug AV自适应参数及功能 | 第16-17页 |
2.2 窄带PLC协议自适应参数及功能分析 | 第17-22页 |
2.2.1 PRIME自适应参数及功能 | 第17-19页 |
2.2.2 G3自适应参数及功能 | 第19-21页 |
2.2.3 IEEE 1901.2自适应参数及功能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PLC协议自适应机制分析 | 第24-30页 |
3.1 基于信道状况的自适应机制分析 | 第24-25页 |
3.2 基于业务类型的自适应机制分析 | 第25-26页 |
3.3 基于网络负载的自适应机制分析 | 第26-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基于Fibonacci算法的CSMA/CA的改进 | 第30-44页 |
4.1 CSMA/CA和TDMA的仿真对比 | 第30-35页 |
4.2 基于Fibonacci算法的CSMA/CA的设计与仿真 | 第35-43页 |
4.2.1 网络性能 | 第36-38页 |
4.2.2 Fibonacci算法 | 第38-39页 |
4.2.3 基于Fibonacci算法的CSMA/CA流程 | 第39-40页 |
4.2.4 基于Fibonacci算法的CSMA/CA仿真 | 第40-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