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6页 |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1.2.3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2章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绩效评价的基础理论 | 第18-29页 |
| 2.1 资本结构理论 | 第18-22页 |
| 2.1.1 传统资本结构理论 | 第18-19页 |
| 2.1.2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 2.1.3 新资本结构理论 | 第20-22页 |
| 2.2 财务绩效评价理论 | 第22-26页 |
| 2.2.1 财务绩效评价主体 | 第22-23页 |
| 2.2.2 财务绩效评价客体 | 第23-24页 |
| 2.2.3 财务绩效评价标准 | 第24-25页 |
| 2.2.4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 2.3 债务契约理论 | 第26-29页 |
| 2.3.1 债务契约的设计及限制性条款 | 第26-27页 |
| 2.3.2 债务契约违约及风险定价 | 第27-28页 |
| 2.3.3 债务契约的作用及对投资的影响 | 第28页 |
| 2.3.4 债务契约的信息披露 | 第28-29页 |
| 第3章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现状分析 | 第29-34页 |
| 3.1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规模现状分析 | 第29-30页 |
| 3.2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结构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 3.2.1 国内商业银行贷款 | 第30页 |
| 3.2.2 国内政策性银行贷款 | 第30-31页 |
| 3.2.3 公司债券 | 第31页 |
| 3.3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期限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 3.4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风险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 3.5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成本现状分析 | 第33-34页 |
| 第4章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绩效评价的特征及功能分析 | 第34-42页 |
| 4.1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绩效评价的内涵 | 第34-39页 |
| 4.1.1 绩效的界定 | 第34-35页 |
| 4.1.2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绩效评价的含义 | 第35页 |
| 4.1.3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绩效评价的涵义 | 第35-39页 |
| 4.2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绩效评价的特征 | 第39-40页 |
| 4.2.1 系统性 | 第39页 |
| 4.2.2 有用性 | 第39页 |
| 4.2.3 可操作性 | 第39-40页 |
| 4.2.4 明晰性 | 第40页 |
| 4.3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绩效评价的功能分析 | 第40-42页 |
| 4.3.1 促进功能 | 第40页 |
| 4.3.2 监控功能 | 第40-41页 |
| 4.3.3 强化功能 | 第41-42页 |
| 第5章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2-51页 |
| 5.1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前提条件 | 第42页 |
| 5.1.1 公司持续经营的假设 | 第42页 |
| 5.1.2 公司外部环境稳定的假设 | 第42页 |
| 5.1.3 公司主营业务不变的假设 | 第42页 |
| 5.2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2-44页 |
| 5.2.1 科学性原则 | 第43页 |
| 5.2.2 可操作性原则 | 第43页 |
| 5.2.3 重要性原则 | 第43页 |
| 5.2.4 可扩充性原则 | 第43-44页 |
| 5.2.5 成本效益原则 | 第44页 |
| 5.3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 第44-51页 |
| 5.3.1 结构类因素指标 | 第45-46页 |
| 5.3.2 成本类因素指标 | 第46-47页 |
| 5.3.3 风险类因素指标 | 第47-48页 |
| 5.3.4 治理类因素指标 | 第48页 |
| 5.3.5 效益类因素指标 | 第48-51页 |
| 第6章 我国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债务绩效评价体系的经验证据分析 | 第51-71页 |
| 6.1 研究假设 | 第51-53页 |
| 6.2 研究设计 | 第53-55页 |
| 6.2.1 研究方法 | 第53页 |
| 6.2.2 变量选取 | 第53-54页 |
| 6.2.3 研究模型 | 第54-55页 |
| 6.3 研究样本 | 第55-69页 |
| 6.3.1 样本选择 | 第55-56页 |
| 6.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6-57页 |
| 6.3.3 相关性分析 | 第57-59页 |
| 6.3.4 共线性检验 | 第59-60页 |
| 6.3.5 主成分分析 | 第60-65页 |
| 6.3.6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65-68页 |
| 6.3.7 稳健性检验 | 第68-69页 |
| 6.4 经验证据的解释与政策建议 | 第69-7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 附录B 实证研究样本及标准化数据表 | 第80-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