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内计量单位的校准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电焊机行业校准方法 | 第14页 |
1.4 论文工作安排 | 第14-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大电流测试仪的校准装置设计方案概述 | 第17-20页 |
2.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17-18页 |
2.2 可行性分析 | 第18-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硬件部分设计 | 第20-40页 |
3.1 系统电源设计 | 第20-22页 |
3.1.1 系统电源设计指标 | 第20页 |
3.1.2 各电源模块设计 | 第20-22页 |
3.2 模块隔离和保护电路 | 第22-23页 |
3.2.1 隔离电路的应用 | 第22页 |
3.2.2 保护电路的设计 | 第22-23页 |
3.3 方波发生器和逻辑电平转换 | 第23-25页 |
3.3.1 1KHz方波发生器 | 第23-24页 |
3.3.2 逻辑电平转换电路 | 第24-25页 |
3.4 输出检测电路的设计 | 第25-27页 |
3.4.1 电流互感器检测技术 | 第25-26页 |
3.4.2 信号放大精密整流电路 | 第26页 |
3.4.3 真有效值转换电路 | 第26-27页 |
3.5 校准线圈的设计 | 第27-36页 |
3.5.1 校准线圈设计指标和参数 | 第27-28页 |
3.5.2 罗氏线圈磁场和算法研究 | 第28-31页 |
3.5.3 线圈工程设计和实验验证 | 第31-35页 |
3.5.4 校准线圈最终方案设计 | 第35-36页 |
3.6 嵌入式系统设计 | 第36-39页 |
3.6.1 ARM核心电路设计 | 第36-37页 |
3.6.2 控制部分 | 第37-39页 |
3.6.3 人机交互部分 | 第3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软件设计 | 第40-57页 |
4.1 软件系统分析 | 第40-41页 |
4.2 基于ARM处理器的嵌入式LINUX系统 | 第41页 |
4.2.1 ARM处理器架构 | 第41页 |
4.2.2 嵌入式系统选择ARM | 第41页 |
4.3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构建 | 第41-44页 |
4.3.1 PC和Linux结合的交叉开发模式 | 第41-42页 |
4.3.2 Linux操作系统上网络服务器的配置和启动 | 第42-43页 |
4.3.3 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 | 第43-44页 |
4.4 LINUX内核驱动程序设计 | 第44-52页 |
4.4.1 Linux逻辑控制程序和输出时序 | 第45-47页 |
4.4.2 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算法的实现 | 第47-49页 |
4.4.3 Linux内核通信接口驱动程序实现 | 第49-52页 |
4.5 工控屏人机界面设计 | 第52-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系统硬件及LINUX驱动和人机界面调试 | 第57-63页 |
5.1 系统硬件电路和模块功能调试 | 第57-60页 |
5.1.1 硬件部分验证指标 | 第57页 |
5.1.2 硬件验证方案 | 第57-60页 |
5.1.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0页 |
5.2 LINUX内核驱动和HMI人机界面调试 | 第60-62页 |
5.2.1 Linux驱动程序和人机界面程序验证指标 | 第60-61页 |
5.2.2 软件程序验证方案 | 第61-62页 |
5.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