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等效热降法理论及计算实例 | 第14-26页 |
2.1 等效热降法的计算原理 | 第14-19页 |
2.1.1 简捷计算 | 第14-15页 |
2.1.2 抽汽等效热降h_j与抽汽效率 η_j | 第15-16页 |
2.1.3 等效热降之间的关系 | 第16页 |
2.1.4 新蒸汽等效热降 | 第16-17页 |
2.1.5 再热机组等效热降 | 第17-19页 |
2.2 等效热降法的热经济性应用特点 | 第19-22页 |
2.2.1 内外纯热量出入热系统 | 第19-21页 |
2.2.2 携带工质的内外热量出入系统 | 第21-22页 |
2.3 实例分析 | 第22-25页 |
2.3.1 简捷计算 | 第23-24页 |
2.3.2 变热量等效热降计算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火电厂给水泵汽轮机现有排汽冷却系统的种类与特点 | 第26-30页 |
3.1 给水泵汽轮机排汽冷却系统的形式 | 第26-27页 |
3.1.1 背压式 | 第26页 |
3.1.2 背压抽汽式 | 第26-27页 |
3.1.3 凝汽式 | 第27页 |
3.2 凝汽式给水泵汽轮机排汽冷却方式的连接及运行特点 | 第27-29页 |
3.2.1 给水泵汽轮机排汽排入单独设置的凝汽器 | 第27-28页 |
3.2.2 给水泵汽轮机排汽排入主凝汽器 | 第28-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火电厂给水泵汽轮机排汽冷却系统的优化 | 第30-38页 |
4.1 方案的提出 | 第30-32页 |
4.2 系统优化后冷却器的选择 | 第32-35页 |
4.3 系统优化后排汽冷却器进水泵的扬程计算方法 | 第35-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火电厂给水泵汽轮机排汽冷却系统优化后运行经济性分析 | 第38-54页 |
5.1 双背压凝汽器压力的确定 | 第38-45页 |
5.1.1 凝汽器总体传热系数的确定 | 第39-40页 |
5.1.2 凝汽器热力特性 | 第40-43页 |
5.1.3 实例分析 | 第43-45页 |
5.2 凝汽器热负荷的确定 | 第45-49页 |
5.3 优化后热力系统运行热经济性计算 | 第49-52页 |
5.3.1 优化后新蒸汽等效热降变化 | 第49-50页 |
5.3.2 优化节能效果 | 第50-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0页 |